红线牵万家 | 团结一心战险阻——抗击“非典”精神
一、提出过程
21世纪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疫情在我国降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2002年11月,广东发现国内首例非典病例,随后疫情蔓延到大多数的省份。2003年,3月上旬疫情在华北地区传播,4月中下旬波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典疫情来势汹汹、发展迅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造成重大冲击,同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如何抗击非典成为了我国的首要任务。
在党的带领下,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大江南北,全国人民都凝聚一团,奋力前行,共同抗击非典。2003年4月28日,为了更有效地对抗非典,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提出抗击非典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二十四字精神。
共产党员安峥医生(左)走进污染区时与外面的郭彩虹护士长做手势相互鼓励
二、基本内涵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力。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就是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应对疫病的挑战。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就是坚定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坚决同病魔斗争到底。
抗击非典(油画)赵振华
三、意义作用
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钧之力。2003年的春天,中国人民携手铸就了抗击非典的英雄雕塑,同心谱写了民族精神的恢弘乐章。面对非典型性肺炎这场重大灾害,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科技工作者夙兴夜寐、全力攻关。
仅用7天,拥有1000个床位、达到一级标准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建成启用;一声令下,全军1200名医护人员驰援北京;香港急需口罩,山东10天之内便集齐80万只口罩寄往香港;山西药品告急,海南慷慨解囊捐赠175万元的药品;山东青岛市民排起长队献血支援北京,创当地血战建站以来采血数量新纪录。
北京小汤山医院的两名后勤保障人员在向隔离病区运送物资
病魔肆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伟大的民族并不就此屈服,而是选择抗争。依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依靠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雄厚物质基础;依靠日益进步的医疗条件和科学技术;依靠伟大的民族精神,2003年6月24日,北京仅仅用了两个月就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同时标志着中国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进一步丰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次升华!她能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大;她能挽狂澜于既倒,使绝地发新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大力弘扬这一伟大精神,将引领我们不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赢得一个个新的胜利。
医护人员听到世卫组织对北京“双解除”的消息后露出胜利的笑容
四、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抗击“非典”精神作为百年党史中形成的精神力量,见证了危急关头下中国人民的舍生忘死和义不容辞,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面向未来时要做到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斗争以及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