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版块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最新更新

红线牵万家 | 逐梦奋斗创未来——“三牛精神”

发布日期:2024-06-15 作者: 阅读:

红线牵万家 | 逐梦奋斗创未来——“三牛精神”

1

提出过程

“三牛”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它曾作为农耕时代主要的生产力与人类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可以说,牛一直是默默奉献、诚实守信的代表,也是认真尽职的代名词。

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2

精神内涵

为民服务孺子牛

我们要做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留下的诗句,也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前行的座右铭。古人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国家治理和发展的首要在于做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始终以此为初心并为之不断奋斗和努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奉和践行的根本宗旨。

过去的一年里,在抗击疫情、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工作中,我们一次次见证了“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战士陈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的精神。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创新发展拓荒牛

发扬拓荒牛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谋国家发展。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站在这样的时代路口,想要国家的发展,克服外部矛盾,解决内部困难,唯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口,有一座“拓荒牛”青铜雕塑。这头“拓荒牛”,是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集中体现。没有经验可鉴,没有先例可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圳特区干部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胆探索,处处展现着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牛劲”。

深圳市委大院门口“拓荒牛”青铜雕塑

一路走来,“嫦娥”奔月、“胖五”归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于无声之处听惊雷,于无色之处见繁花”,他们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闯别人从未涉足的领域,处处展现着创新发展、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

如今我们站在十四五的开端和两个五百年目标的路口去开启新征程,谋取国家更大的发展,我们更加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积极进取中争先机,在攻坚克难中开局,开拓创新中谋发展。

艰苦奋斗老黄牛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艰苦奋斗”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

铁人王进喜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至今都令人心生敬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铁人王进喜带领30多名工人艰苦奋斗,奋战三天三夜,以最快速度打出第一口井。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奋斗才能成就幸福,唯有实干才能谱写华章。

回首过去这百年的历史,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其背后凝聚了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和亿万民众的奋斗和拼搏。淮海战役中,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双手和独轮车推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朴实无华的中国人民用背井离乡,不分日夜换来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九大之后,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用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带来了全面小康的中国。这些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奋斗者,就像老黄牛一般,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谱写了新时代的华章。

三 牛 精 神

3

意义作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三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最新总结和凝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新的精神动力。

弘扬“三牛”精神有助于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做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始终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弘扬“三牛”精神有助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障。

4

实践要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强调,“在前进道路上,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奋斗的航船已经起航,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让我们把“三牛精神”装进行囊,给自己打打气、加加油,共同书写辉煌时代。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