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7点半,由中山大学中文系许云和教授开设的《九品中正制与六朝文学》在1教105顺利开讲。许教授用平常熟知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九品中正制这一政治制度对六朝文学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选官制度,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与刘劭的《人物志》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思想基础。班固以古代人物为经,品第人物为纬,将人分为九类。用儒家思想中的“立功、立德、立言”来衡量一个人是“智”还是“愚”。刘劭则将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将人分为“三材、十二流品”。“三材”分别为兼德、兼才、偏才。兼德者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适合成为领导人物;兼才者如管仲、乐毅,是一个国家中最优秀的人物;偏才者则是某一领域中的顶尖人物,善于谋略。“十二流品”是一种考察人的方式。刘劭提出:“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要注意其内质,不能单看表面,性格、风度和气质才是判断一个人的优劣,选拔人才时最需要考察的地方。”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具有选拔人才权利的是具有二品官衔的大、小中正。中正在人才选拔中的标准有三:其一为博阅,即对考生的家庭出身和背景进行考察,将贫寒子弟隔绝在选拔范围之外,从而进一步保护士族阶层的利益。其二为行状,相当于主考官给考生的品德评语,但大多情况下,主考官没有见过考生,完全是根据当时的风闻、传言来撰写评语的。许教授笑称:“诗人贾岛因考虑用“推”还“敲”撞入了韩愈的仪仗队就是文人为了提升名气,获得优良的行状的一次成功的自我炒作。”其三为分品,分品是将人才进行分类,从而使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许教授表示“人们知道唐诗在唐朝盛行并迅速发展到顶峰,这跟唐朝的科举制度不无联系,然而,却不知九品中正制也深深影响了六朝文学的发展。”文学艺术是按优劣将其进行等级划分的,如诗品分为上、中、下三等,强调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因此,曹植、陆机属于上品中的诗人,而现代诗坛评价很高的陶渊明,由于与当时社会诗文风格大相径庭,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六朝时只能属于中下品。
许教授通俗细致的讲课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稿件来源:文学与传媒系记者团 文稿:杨思远摄影:谢金钿 编辑:黄育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