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7点,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永正教授远道而来,应邀作客《南方论坛》第六十八讲,在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以“诗、书、画与传统文化精神”主题的讲座。学院原党委书记陈滕华、我系主任孙立教授、系副主任李克和教授、从化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等出席了本次讲座,与同学们一同品味诗、书、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讲座上,陈教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了晏几道的《临江先》。陈教授认为学诗最重要的是吟诵。初学诗者首先要学会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来吟诵诗歌。吟诵不等于朗诵,吟诵是根据字的平仄来读诗,平声的字在读时需拖长声音,仄声的字则相反。每一首好诗必然是音调和谐,格律完满的。阴、阳、平、仄相间排列,而这样的诗,在吟诵时也会如歌曲一般好听。
“世界上有画家、歌唱家,但没有书法家,只有善书者。”陈教授说道。书法积佛教、根阴阳五行、道教、儒教等文化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水**融般密不可分。所以纵古观今,善书者多是文人、政客,没有一个是纯粹的书法家。换而言之,一个单纯学习书法而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人不可能在书法中有很高的造诣。
“每一个字,甚至一撇一捺都有自己的韵律。哪怕是你点的一个点。这个点也有其自身的韵律。”陈教授认为最简单的“一”字,在写的一按一提中就经历了一波三折。一下笔时的重,到轻,再到收笔时的重。笔触经历了粗到细,细再到粗的微小变化。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模仿,通过临摹,模仿古人的一撇一捺,感受不同字的微妙差异。初学者要完全模仿古人的字,只有连提笔的轻重、书写时的停顿都相同,才可算是入了门,方可再炼个人风格。
“中国画的灵魂是诗,中国画的骨干是书法。”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画坛立足,画家凭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尺幅有限,意境无穷”的画,画面空灵,却似将宇宙万物揉为一体。陈教授说:“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精神支柱。若想要画好一幅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必不可少。”
讲座尾声,陈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诗歌和书法作品并强调:“无论是诗歌还是书画都应为自己而做,为表露自己的情感而做的,才能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修炼,不断进步。”
此次讲座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同学们更踊跃提问,全场气氛活跃。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落幕。
【稿件来源:文学与传媒系记者团 作者:杨思远 摄影:方晓婷 编辑:张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