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发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19-12-25 作者: 阅读:

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廖汉腾丶吴雪丶王子佳丶赵蔓丶许智超丶张宗贺老师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研讨会”(AIBDA 2019)发表关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人文丶社会科学丶生态设计丶识读能力丶文化遗产丶博物馆研究丶量化自我丶自我追踪丶积极心理学及积极科技等领域的前沿科学计量及文献回顾分析成果。

AIBDA 2019是2019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IAECST 2019)的一部分,此次会议由吴雪老师与赵蔓老师于12月21日在广州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以口头及海报形式发表,团队一共7篇论文,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周昱瑾、孙思盼、刘宇、蒋晓琳亦以共同作者身分参与写作与发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此次会议,我院师生发表共计7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论文,展示网新专业师生在成立将满4周年,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流应用型高校及人才高地的阶段性成果。7篇论文皆经组委会专家审核,将由《英国物理学会(IOP)出版社》出版的EI目录期刊之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ISSN 1742-6588)出版,并提交EI丶SCOPUS丶CNKI检索。

(在大会现场通过海报方式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我院师生发表共计7篇)

社会科学丶艺术人文前沿

由廖汉腾丶王子佳丶及刘宇发表的论文“探索跨学科协作: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Exploring the cros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lated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application) 以数据分析之可视化方法总结了1962年以来共1万多篇核心论文的文献计量内容,不但发现2005年后的发展是以更快速的速度发展,更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发现,在运营/管理及心理两大高发领域之外,新兴的是跨领域社科及地理类的聚类。其中有 Big Data & Society丶ISPRS Int'l J. Geo-Information丶Value in Health丶等为主要出版刊物。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相关社科前沿期刊主要可分四类:见廖丶王及刘(2019)

由许智超丶冯源丶廖汉腾丶及蒋晓琳发表的论文“跨时间绘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艺术人文研究图谱” (Mapping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cross time) 总结了1956年以来共2千多篇核心论文的文献计量内容,除了发现自冷战时期以来相关研究,到2004年以后新兴的如新音乐丶伦理学丶跨领域人文学等等的发展,特别是 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 及MIT出版的 Leonardo等,可归为四大发表聚类: 哲学/伦理学 丶艺术/意识丶音乐/科技丶伦理/科技。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相关艺术人文前沿发展可分四个时间段:见许丶冯丶廖及蒋(2019)

生态设计丶识读能力前沿

由王子佳及廖汉腾发表的论文《走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的生态设计: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Towards the eco-desig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application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lated research) 則由ICT的环境及社会影及责任出发,分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生态设计的前沿发展。该文发现2013年此研究呈喷发式成长,并以Sustainability丶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以及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三个核心期刊为主。

由王子佳老师独撰的文章《探索不同类型的识读能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识读能力相关的文献分析》(Exploring different notions of literacy: A literature review analysis of literacy research related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applications), 这篇文章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教育这一新兴领域出发,发现相关文献数量自2015年开始快速成长。文献的网络分析显示:该领域的识读能力(literacy)分为三大类:信息识读、数据识读和数字识读能力。其中与大数据和数据识读、人工智能与信息识读、机器学习与数字识读分别有较为明确的耦合关系。

赵蔓老师代表王子佳老师就“探索不同类型的识读能力”为题发表研究成果

文化遗产丶博物馆研究前沿

由赵蔓、吴雪、廖汉腾、及刘宇发表的论文《探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中应用的研究主题及前沿研究》(Exploring research fronts and topics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um research)。这篇文章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这一领域出发,探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主题及前沿研究,并在文章中指出该领域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通过共引、书目耦合网络、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得出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应用中的研究范围还处于大数据存储、计算和呈现的早期阶段。鉴于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和重要性,未来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服务及开放协作,来更好的加强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转型。

赵蔓老师就“文化遗产丶博物馆研究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的前沿议题探索”为题发表研究成果

量化自我丶自我追踪研究前沿

由吴雪、赵蔓、廖汉腾、及孙思盼发表的论文《关于自我追踪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关系的社会科学研究计量分析》(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Self-tracking in Rela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从自我追踪技术及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该领域中的发展脉络,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文章发现目前该领域的文献可以根据研究关键词分为四大方向,通过"上下文关键字”分析(KWIC,Key Word in Context)澄清了“自我跟踪”(self-tracking)和“量化的自我”(quantified self)这两个看似可以互换的概念的定义,这种澄清表明“自我跟踪”已经成为人类状况或存在的一种具体和主要的数据通信类型,“量化的自我”就是通过这种数据通信来构建自我。文章进一步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一个更完整的概念框架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人类状况和存在的有意义的数据,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和设计师识别健康和幸福的经典概念,以获得更好的研究和设计结果。

吴雪老师就“自我追踪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为题发表研究成果,对自我追踪(self-tracking)丶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做出区分及定义

积极心理学及积极科技研究前沿

由张宗贺丶许智超和吴雪发表的论文《关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促进人的幸福和潜能发展方向应用的社会科学研究的计量分析》(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for Well-being and Human Potentials),这篇文章从科技向善的理念出发,分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提高人们幸福感和潜能方面的应用的研究,发现该领域自1996年开始出现,在2016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并且研究热度一直持续至今,越来越多的人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提高人们幸福感和潜能的工具。在积极科技领域排名前四的学科是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工程学和卫生保健科学与服务。就地区而言,北美和欧洲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了最多的贡献。

关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研讨会(AIBDA 2019)

AIBDA 2019与会嘉宾有Innochain董事长徐洪波先生、中山大学孙伟教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分会副会长王红玲、GRGBanking总裁黄月珍先生等。

AIBDA 2019会议为来自全球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学者和专业人士搭建了一个平台,分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成果。会议的主题将包括“人工智能和信息识别”,“大数据管理和应用”以及“云计算理论和应用”等。

2019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

IAECST 2019会议活动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广州市的学者和专家。由亚太创新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志坚担任IAECST 2019主席。

IAECST 2019以“汇聚国际科研创新智慧 共谋高质发展新动能”为主题,对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引领、推进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国际科技学术合作水平,推动重点产业NEW-IAB产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发展。IAECST 2019由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AEIC学术交流中、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广州市金属学会、广州计算机学会主办,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支持。

文稿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 文学与传媒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