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

实习实践▶ 就业信息▶ 学子风采▼ 学科竞赛

最新更新

我校学生荣获“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征文活动大学组优秀作品

发布日期:2024-09-24 作者: 阅读:

1月8日,根据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统一部署、“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组织,面向全省青少年学生开展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征文活动完美收官。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16级曾競同学的作品“走进红色田东”在大学组的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作品。曾競同学探访田东村,在这红色遗址中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在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讲述中重现田东村是如何通过“精准扶贫”并继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等精神实现共同富裕。让我们走进曾競同学的探访经历,看看田东村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腾飞,并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道路上不负韶华,砥砺奋进的吧!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曾競的作品《走进红色田东》。

走进红色田东

作者:曾競

我今天要去探访的这个小山村,是一个有红色故事、红色足迹、红色革命遗址,饱含红色基因的小村;是一个被山水勾勒、花草装扮、古榕碧潭、奇石溪流组合而成的原生态绿色小村;更是一个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发展等工作成绩斐然,正在阔步迈向现代化建设征程的新农村。

这个小山村,就是连平县田源镇“红色村”——田东村。

驾车由105国道驶入梅洞口后向左拐到县道162线,经过田源镇政府门前不远,便来到田东村。碧波粼粼的新丰江水昼夜流经她的身旁,绵延逶迤的大山、耸立的戈罗笔峰构成她宽大而秀美的骨架,田东村这颗璀璨的明珠由此显得瑰丽而耀眼。

站在田东村委往北望去,远处是一大片浓密的丛林,犹如一把绿色巨伞撑立地上,这就是连平县著名的“田东古榕”。

这是一棵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榕。这棵榕树枝干壮实,叶茂如盖,舒展的树冠盖地逾百平方米,四季常青,形成天然的凉亭。古榕以她坚实的根基、挺立的身躯、宽大的肢膀,千百年来呵护着当地百姓的一方安宁。当地百姓认为:凡有古榕生长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榕树能保佑着这方百姓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其实当地百姓更知道,真正保护人民、爱护人民、关心人民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这棵千年古榕下,就有一处九连山田蓆乡第一党支部遗址。而在这棵古榕对面不远的半山腰上,正是花罗山连南飞虎队成立遗址,当年是连南地方红军部队的重要据点。

沿着山间密林往前走,走进连南飞虎队革命遗址,就仿佛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1948年农历正月初九晚,革命英雄叶连鸣、叶少雄在此主持召开了田源游击队(连南飞虎队)成立誓师大会。在后来国民党对九连山地区进行第三次大规模“扫荡”时,飞虎队在连南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有力支持了九连山地区的反扫荡斗争,开创了田源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时代的沧桑感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同时由衷感恩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英烈们。

今天的田东村人继承红色基因,继续发扬革命老区艰苦奋斗、不惧艰险、敢于拼搏的精神,努力建设幸福新家园。他们认真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他们以对党忠诚、坚守初心的政治信念,以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政治品格,以铿锵践诺、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以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政治担当,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红色田东谱写了新篇章。

2016年5月3日,田东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这天,田东村开始部署“精准扶贫”工作,翻开了田东村脱贫致富的新页。“生态扶贫”“科学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真心扶贫”等一大批新名词在田东传播开来。

“精准扶贫”工作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将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将帮扶与党建相结合,进行得如火如荼。田东村通过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甜玉米产业为特色”的帮扶路子,实施了培育发展甜玉米主导产业、兴建优质农业产品交易市场、改善村委会办公场所、入股农业龙头企业、赠送优质种子猪苗、安装安全饮用水、修筑硬底化道路、解决农田灌溉、开展科学种养培训、发放上大学助学金、万村绿化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百万安居工程等十几项帮扶措施。

在这些措施的帮扶之下,村集体的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6万元,增长到目前每年30万元以上。贫困户全部实现人均年收入超1.2万元,部分达到两三万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民风日趋文明和谐,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民无不称颂:“共产党好!”

贫困户张明娟家中的顶梁柱因病去世,一家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家里有2个正在读书的小孩,单有她一个劳动力,日常生活压力很大,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家中一度穷得连购买种子肥料的钱也没有,种出的粮食量少质差,只能挑到镇农贸市场低价零卖。

扶贫干部入户了解到张明娟情况后,根据其本人意愿和现有的玉米种植地,实施“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扶贫干部为她争取到了产业资金的扶持和小额扶贫贷款,帮助她购买种植玉米肥料,并且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如今,张明娟的玉米种植规模由原来的15亩扩大到了50亩,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她也成为田东村玉米种植大户和致富带头人。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只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农村人一样能过上好生活。”谈及未来,张明娟对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针对贫困户中残疾人占比较大的情况,扶贫干部采取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发展上扶持、精神上激励的办法,引导贫困群众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着力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信心。

残疾人贫困户叶志团在帮扶干部帮助下,积极学习玉米种植技能。他每年可获三四千元的帮扶资金,还能免费领取两次化肥。2018年,他享受房屋改造项目,住进了家电设施一应俱全的新居。目前他的种植规模发展到了30多亩,他本人还荣获“河源市2018年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残疾人公益赛”三等奖。

叶志团一脸憨笑地指着山脚边那栋漂亮的钢筋混凝土新房说:“如今房子建起来了,种玉米富起来了,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由衷感谢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

像张明娟、叶志团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田东村随处可见,他们都是依靠党中央“精准扶贫”帮扶脱贫致富的极好例子。其实,他们的额头并没有凿上“贫困户”三个字,只不过因种种原因暂时相对性贫困罢了。因此,“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才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村“两委”干部和扶贫工作队正是站在这些命题的高度,去切实落实党中央赋予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

扶贫干部张笑蕾说:“没有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没有长久致富的意志、决心和措施,没有脱贫奔康的‘话事头’和‘带头人’,村民极易形成‘等、靠、要’思想和怨天尤人心态。这样的帮扶,不算真心帮扶,充其量只能算暂时施舍。”

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帮扶规划、投入的帮扶资金、派出的驻村干部、采取的帮扶措施,无一不是为了让田东群众真正摆脱贫困、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田东村真心诚意为村民打基础,办实事,谋发展,把“要我富”变成“我要富”,正是“幸福广东”之下的“幸福田东”的真正体现。

在回来的路上,望着无垠的成熟玉米和忙碌着收割果实的农民,我不由感叹:中国共产党留下的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正是田东村腾飞最大的精神财富。当前,田东村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思想,以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信心和决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红色田东”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路上,不负韶华,砥砺奋进。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