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博学大讲堂|万事皆有诗心,人间遍是诗情

发布日期:2025-10-24 作者: 阅读:

2025年10月22日下午,博学大讲堂2025年第5期(总第105期)在我校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我们的诗歌:万事皆有其美意”为主题,特邀一级作家、诗人、艺术策展人黄礼孩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立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唐可副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苟志和老师、刘涵玉老师、杨南岳老师,网络与新媒体系黄华怡老师,行政办公室主任潘静老师以及辅导员许洋洋老师出席讲座。

合影留念

院长妙语启诗心,满座雅言话美意

讲座伊始,孙立院长对黄礼孩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诗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源于人类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内在需求,因而绵延至今。他强调,诗歌是灵魂的呈现,是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人类深沉的思考与情感。作为拥有悠久诗教传统的“诗国”,中国诗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孙立院长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在“知青岁月”中与诗歌为伴的往事。一本蜡印的诗集,成为他青春岁月的重要见证。对他而言,诗歌不仅是精神滋养,更是生命的延续,让人真切感受到诗歌与生命交织出的独特美意。

精彩的开场之后,孙立院长再次代表全体师生向黄礼孩老师致以诚挚欢迎。随后,一场围绕诗歌的深入交流正式展开。

院长孙立教授发言

诗人寻心探万物,心灵入境悟诗魂

在讲座中,黄礼孩老师打破了对诗歌的常规理解,从“诗歌是精神产品”这一角度切入,提出了若干新颖见解。他指出,诗歌并不局限于“押韵、抒情”的固定范式,而是“另起一行的思维转折”,是“链接不同时空的天线”,更是“无中生有的想象创造”。同时他强调,写作源于人们所爱的瞬间,是“个人的主场,私人的庆典”,是心灵与万物的对话。

黄礼孩老师以《什么是诗?》和罗伯特·勃莱的《情诗》为例,引导听众关注诗歌中蕴含的独特意涵,鼓励大家“打开五官,从身边万物汲取灵感”。他特别指出,诗歌需要以心灵贴近,以个人体验进入,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美意。

黄礼孩老师讲座现场

想象凝固时空局,诗意悄然联通心

在探讨诗歌的多元面貌时,黄礼孩老师引领现场听众进行了一场东西方诗学的对话。他从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莱斯·马雷,到特朗斯特罗姆等多位西方诗人切入,展现出不同文化语境下诗歌对生命感知的形塑。

讲座现场互动

黄礼孩老师特别强调了想象在诗歌中的核心地位。他以诗作《等待》为例,指出诗歌本质上是想象力的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对生命、时间与空间展开全新的思考。在谈到扎加耶夫斯基时,他进一步阐释:诗歌往往根植于现实经验——如波兰的历史背景塑造了诗人的创作;《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正体现了诗歌应具备的态度与宽广心灵,以及人在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审美维度。

随后,黄礼孩老师提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丝卡,点出幽默所蕴含的创作能量。他谈到,幽默不仅改变了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为诗歌注入独特的张力与视角。

此外,黄礼孩老师还分享了关于诗歌语言艺术的见解。他认为,当某个词语“点亮”读者时,便建立起一种心灵的链接;一旦这种链接与内心产生共鸣与沟通,诗歌便真正属于读者自己——这也正是诗歌所能带来的深刻心灵体验。

在讲座互动环节,现场同学踊跃提问。有同学问道:“创作诗歌时,是否会有灵感来源于梦境?”黄礼孩老师回应说:“梦往往承载着我们对世界的想象,也与未来追寻的方向紧密相连。”随后的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将讲座推向高潮,使在场师生对诗歌的独特魅力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讲座现场提问环节

一纸聘书递送,千缕诗意传承

讲座尾声,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唐可副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谈到,本次讲座让在座师生对黄礼孩先生的诗歌与人格有了更感性的理解。唐可副教授以“赤子”“干净”与“愚人”三个关键词,精炼概括了黄礼孩的诗歌精神,并指出,人应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生命因此更具意义。他强调,世界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结,而诗歌正是发现这种联结的路径,值得每个人亲身追寻。

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唐可副教授发言

发言最后,唐可副教授表达了推动本民族文学作品广泛传播的期望,并正式聘请黄礼孩担任我校创意写作中心校外指导老师。现场展示了黄礼孩的诗集作品,双方合影留念,活动圆满结束。

本期博学大讲堂在浓郁的诗意氛围中落下帷幕。黄礼孩老师以深刻的洞察与丰富的创作体悟,引领师生深入诗歌的本质——它既根植生活,又发自心灵,不仅带来独特的美学启迪,更让向往诗意的心灵彼此碰撞、共鸣。通过他的讲述,师生们不仅走进了一个诗人的创作世界,也从其丰富的诗路历程中,体悟到生命的不同境遇,进一步理解诗歌之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院长孙立教授为黄礼孩老师颁发创意写作中心校外导师聘书

文字 | 宋锡娜

图片 | 廖子源 林孜澄 赖碧晓

排版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许洋洋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