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之一。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

流溪小学
9 月 26 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成员们在指导老师崔静娜的带领下,前往从化区流溪小学开展非遗课堂。本次课程由李恺蓉同学担任小老师,她将带领同学们体验扎染这一非遗文化。


非遗课堂现场
接下来,让我们从最基础的 “点染” 与 “条纹” 技法入手,解锁非遗扎染的入门密码,让素净布料在手中绽放独特光芒。


小李老师通过展示许多美轮美奂的扎染作品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并通过讲解扎染的相关知识,带领同学们逐渐进入扎染的世界。“正因为扎染艺术具有独特之处,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扎染纹样,才使得每件扎染作品都独一无二。” 小李老师耐心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扎染技艺的独特魅力,让孩子们在好奇中慢慢摸清了扎染的 “小秘密”。
“大家知道制作扎染的步骤有哪些吗?”“浸泡、取出、捆绑、染色、密封、晒干。” 为了让同学们亲手体验扎染的乐趣,李老师还拆解了 “点染” 与 “条纹” 两大核心技法。做扎染点染需要什么?白色布料、喜欢的颜料、绳子皮筋,再加上手套、水盆和滴管,简单几样工具就能开启创作。“先十字折叠成正方形,用皮筋揪紧四个角,再戴手套泡颜料或用滴管点色……” 小李老师一步步示范,连细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而条纹扎染的关键在于 “扎紧”,把白布折成 “小被子”,每隔 2-3 厘米扎一个结,泡进颜料晾干后拆开,就能看到清晰的条纹,原理简单又有趣,同学们听完都跃跃欲试。
随着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创作一幅扎染作品吧!” 的号召,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工具,开启自己的非遗创作在小李老师的指导下,一块块染上色彩的布料、一个个认真的小身影,都成为课堂里最温暖的风景 —— 这堂非遗扎染课,不仅教会了同学们一项新技能,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小种子,让非遗之美在童真中慢慢绽放。


作品合集

同学们动手进行扎染
“拆绳子啦!拆绳子啦!” 随着小李老师的话音落下,等待已久的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拆开手中裹着皮筋、染着颜料的白布,眼里满是期待。展开的布料在阳光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泽,每一种图案都充满了独有的童趣。有的像蓝天白云里飘着彩虹,有的像草地上开着小野花,有的则是充满童趣的 “斑点狗” 花纹,还有的因为扎结时的小意外,诞生了独一无二的 “抽象画”。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五颜六色的扎染布上,也落在孩子们笑盈盈的脸上。这些带着童真、充满温度的作品,或许没有专业扎染作品的精致,却承载着孩子们最纯粹的创意与快乐。


作品展示
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他们的小插曲、小合作,而这份 “独一无二” 的美好,正是扎染艺术最动人的模样,也是孩子们送给自己最特别的非遗礼物。


活动现场
文字 | 欧阳允祺(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张旋(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许洋洋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