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走进五位“守艺人”的技艺人生|解锁传统技艺的传承密码

发布日期:2025-10-20 作者: 阅读:

从化实地调研·传承人篇

走进从化,用镜头与文字为五位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记录“一生守一艺”的坚守与期盼。

2025年9月初,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光影视界演播创艺坊暑期调研团队深入广州从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列访谈与调研工作。此次调研共持续五天,先后走访了五位省、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涵盖潘氏飞针、粤剧、水族舞、掷彩门、流溪米酒等五个非遗项目,顺利完成初期调研与素材采集任务。

光影视界演播创艺坊调研团队

调研第一站,团队前往吕田镇,走访流溪米酒非遗传承人黄师傅。黄师傅家族世代酿酒,采用山泉水与传统酒曲发酵工艺,所酿米酒口感醇厚,深受本地与外地顾客喜爱。调研中,黄师傅展示了酿酒过程,向我们介绍了传承人培养及市场销售情况,并表达了扩大生产、申请市级非遗的发展诉求。

调研的第二站,在鳌头镇,我们采访了“掷彩门”传承人邝健洪。该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正月初十举行,集舞狮、烟火、祭祀于一体,是村民团聚的重要节日。在交流过程中,邝书记向我们讲述了掷彩门的制作流程、火药配比技巧及安全措施,并表达了即将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愿望。访谈结束后,邝书记带领调研团队参观了用于开展活动的祠堂与广场,介绍了村民参与情况及传承现状。

第三站,团队前往街口街,采访粤剧传承人冯锡强。冯师傅现任从化区曲艺家协会会长,自幼受样板戏影响,18岁参军后在部队文艺队系统学习粤剧及高胡演奏。退伍后,他积极参与地方曲艺活动,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致力于粤剧的传承与普及,还在家自设了一间演播厅,里面设施器具齐全,平时可供给戏曲爱好者来吹开弹唱。冯师傅向调研团队介绍了粤剧在从化的发展现状、唱腔特色及创新尝试,并现场展现了一曲。其忘年弟子、广州粤剧院青年文武生林振樑,正是少年时被冯师傅领进粤剧大门,如今仍常回从化探望恩师。现场,师徒二人一个拉一个唱,高胡声里尽显薪火相传。

调研照片

来源于广州粤剧院微信

合影留念

随后,团队前往太平镇,拜访了“潘氏飞针”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潘广华。潘医生自幼随祖父学习中医针灸,后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多年,2021年回乡开设诊所。他将岭南针灸技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飞针”特色疗法,并积极开展义诊、讲座、教学等活动。调研中,潘医生展示了飞针与正骨手法,并与调研团队成员交流其传承经历与教学理念。

最后一站,团队来到温泉镇,调研省级非遗项目“水族舞”。该项目传承人黎老师带领团队于2021年重建水族舞表演队,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编排,形成独具特色的“鱼跃龙门”表演。访谈过程中,黎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水族舞的历史渊源、道具制作工艺及传承困境,并展示了手工编织的鲤鱼、鳌鱼等道具。

文字 | 胡晨雨(光影视界数字演播创艺坊)

图片 | 光影视界数字演播创艺坊

排版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许洋洋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