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学术讲座 >

学术讲座

永远追求物超所值——《广州日报》前总编辑何向芹应邀来我院讲座

时间:2014-02-28
       12月6日下午2点,我系有幸邀请到《广州日报》前总编辑何向芹女士为学院学子开讲《永远追求物超所值》。何女士在《广州日报》工作了二十余年,她以资深传媒人的身份,介绍了《广州日报》从一份地方小报成长为中国内地首家报业集团背后的围绕“提价”作出的改革实践,从这一成功例子,探索传统纸媒行业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生存改革。
        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报业也随之走入改革的浪潮。面对内外压力,《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及《广州日报》三大报业巨头在协调多方利益后,率先实行同步提价。从1994至2001年,三大报每两年提价2毛,直至现今仍维持在1元的水平。而在几毛钱的提价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报业改革实践哲学。
丰富新闻内容 找准市场定位
          80年代中期,广东省内的大报都是1毛钱一份,共4版。在此背景下,《广州日报》率先扩充到8版,由于新闻内容丰富和信息总量提升,当年《广州日报》的发行量呈直线上升。
         “增加内容的丰富度只是其一,找准市场定位才是关键”,何女士表示,在那个电视机还没普及的年代,人们最需要获取信息的时间就是每天早上吃早餐的时候,抓住了这个时机,就抓住了又一个提价的筹码。于是,《广州日报》决定“出早报,全力培育早报市场”。
        “改革不是一步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提价开始,一毛钱一毛钱地提,在每一次提价的背后,都有使读者付出更多钱的理由。”何女士这样衡量报纸内在价值与读者受程度益的关系。
自办发行渠道 扩大受众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在邮局发行费率的压力下,《广州日报》决定开启自办发行,但“自办发行这条路一开始并不好走”。为此,时任总编辑的何向芹和报社全体人员分批分区利用休息时间在广州开展了“洗楼”式宣传,广泛听取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并优化扩大投递队伍。
       对于在佛山的一次“洗楼”行动,何女士记忆犹新。当地的一户人家不相信社长和总编会亲自来‘洗楼’,把门关上了,还打电话到报社‘揭发’有人假冒《广州日报》的总编,当接线人向其解释确有此事,那位居民赶忙把已走到楼下的社长一行人又请了上去。“在佛山的那一次‘洗楼’被一时传为报业界佳话,我们也受到极大的鼓舞”,何女士说。
       为进一步扩大受众市场,《广州日报》出台了“今天订报,明天送到”更为灵活自主的订阅制度,扩大投递队伍,提升发行服务,“读者住9楼,我们送报上9楼,”何女士自豪地说。
       何女士强调,这种改革创新打破邮局垄断发行的僵局,“倒逼”邮局加强服务,成为了中国报业发行行业标准新规。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将党中央的政策法规传递给老百姓,同时向上反映老百姓的真实心声。《广州日报》也从公费订阅为主  逐渐转变为自费订阅占大部分的地方党委机关报,深受政府和群众欢迎。
“只有做到物超所值才能提价”
       在提价的同时,《广州日报》进行了全面的发展提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发展战略布局
“注重内容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广州日报》努力为读者呈现一份蕴含的新闻内容和信息物超所值的报纸。作为一份机关报,《广州日报》既宣传党的政策,又始终贴近老百姓。这是一份温和的报纸,同时也注重人文精神和法制观念。与此同时,《广州日报》还全力推进自办网络建设,为读者提供及时、方便的发行服务。大力引进先进的设备,也是《广州日报》成功的重要原因。此外,首创的广告公司代理制为基础的广告业务也是《广州日报》深得民心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全体的努力下,《广州日报》打造了覆盖全省的广告营销网络。”何向芹女士一连串地说出当年《广州日报》改革后的战略布局。
       “现在报纸售价1元的格局已维持了十几年,大概是省内几家大报还没达成协议,更重要的是各个环节与市场的衔接还未到位,所以还不是提价的时候。只有做到‘物超所值’才能提价,因此没有哪家报纸会轻易提价。”针对目前报纸仍售价1元的情况,何女士这样解释。
      “无论是报纸间的竞争,还是各种媒介间的竞争,谁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就是真正的赢家!”何女士的结尾句掷地有声,引人深思。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