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博学大讲堂|戏韵载道:从声腔到中华魂

发布日期:2025-11-06 作者: 阅读:

2025年10月29日下午,博学大讲堂2025年第6期(总第106期)在一教105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不看影戏,不知礼仪”为主题,特邀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戏曲学会理事许石林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立教授,副院长周凤玲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唐可副教授、张轶男教授,温华教授,新闻与传播系刘乐副教授、李娜博士,行政办公室主任潘静老师,团委书记陈节老师出席讲座。

贤师引介扬才韵,雅客登临启戏谈

讲座伊始,孙立教授向在场的老师、同学们介绍了许石林先生多种“历史随笔类”创作,认为:“许老师的文笔多得自中国文史传统,凝练而有蕴含,又活泼跳荡,有趣味性。许氏文笔在当今散文随笔界是独特的存在,值得一读。”

回忆往昔,孙立教授感慨道,他与许石林老师不仅有着一段师生情谊,更因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共同热爱,结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谊。

紧接着,孙立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向许石林老师表达了诚挚而热烈的欢迎。至此,这场以戏曲为主题的深度交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趣品苦中千般味,天赋增事百倍功

许石林老师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传统戏曲、民间艺术一直怀有浓厚兴趣。他认为,研究传统文化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而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正是这份对戏曲、原生态民歌及民俗礼仪的浓厚兴趣,驱使他以满腔热忱投入研究,并愿意耗费大量时间深入探索。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许石林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独特理解。

析戏曲观演之妙,承华夏文脉之魂

在讲座中,许石林老师分析了戏曲艺术的独特之处。他从审美逻辑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将戏曲与影视剧进行了对比。

在审美逻辑方面,他指出影视剧是“反剧透”的叙事艺术,依赖剧情悬念吸引观众;而戏曲则是“需剧透”的抒情艺术,即使观众熟知剧情、能够跟唱,仍会反复欣赏。

在艺术功能上,他认为影视以叙事为主,通过情节推进传递信息;戏曲则以抒情为核心,借助唱腔突破叙事局限,更直接地传递情感。

许石林老师还阐述了戏曲创作的基本规律。他提出戏曲编剧应遵循“一头瞒”的原则,避免“两头瞒”或“两头不瞒”的情况,以保持戏剧冲突的合理性与张力。

在表演层面,他介绍了唱念、声腔、气息等核心要素,解析了声腔技巧如何通过层层递进引发观众共鸣,以及气息与发声在戏曲表演中的基础作用。

以《红鬃烈马》为例,许石林老师探讨了戏曲在传递忠孝、恕道等传统价值方面的作用。他同时指出,戏曲中的部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确实存在差异,但其中蕴含的“忠义”“孝道”等核心价值仍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许石林老师介绍戏曲魅力

答戏腔气息分旧历,演咽音雅韵授新方

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现场同学提出的“戏曲气息锻炼”相关问题,许石林老师首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咽音的经历,还通过生动的演绎向同学们展示了咽音的魅力,并就如何练习咽音进行了简要说明。

戏韵启新蒙传情,客座聘贤才续章

讲座尾声,孙立教授指出,虽然戏曲在年轻群体中受众有限,但本次讲座提供了一个认识的起点。他以自身观察为例,表示戏曲艺术一旦深入其中,便能展现其持久的魅力。最后,他列举了若干不同戏种,期待同学们在未来能主动接触,探索这片广阔的艺术天地。

本次讲座的最后,孙立教授为许石林老师颁发聘书,正式聘请许石林老师为文学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并合影留念

孙立教授为许石林老师颁发证书

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连接着历史与当代的审美与情感。此次许石林老师走进校园,通过系统讲解和现场演示,让同学们对戏曲艺术形成了初步认识,为传统艺术与年轻受众之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

未来,学院将继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工作坊及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文传学子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举措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素养,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相信,持续开展这类文化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更多可能。

大合照

文字 | 黄亦辉 林颖

图片 | 李梓馨 丁晴

排版 | 蔡榕泽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