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喜报!小传统故事三个项目入围第十一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

发布日期:2025-11-16 作者: 阅读:

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小传统故事工作室(以下简称小传统故事)3个项目《“长话”家族史写作项目》《乡音中的年例》《竹编口述史写作项目》入围第十一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在中国传媒大学现场进行海报展示,同时受邀参加“口述历史之夜”等线下活动。11月8日,张嘉伟老师和汪淦、吴安琪、钟思婕赴京参展,观摩学习。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主办,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该活动自2025年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第十一届展会以“共叙・传薪——口述历史的开放协作与未来赋能”为主题,聚焦口述历史在公共记忆、教育与实践中的价值,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形式,以专题展映、项目分享等方式呈现多样案例,促进跨机构、跨地区的经验互鉴。

小传统故事工作室是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师生实践团队,自2022年3月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多媒体的方式记录与传播地方文化与民间记忆。在本届口述历史国际展中,小传统故事工作室有三个项目同时入围。这不仅是团队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小传统故事首次登上全国性口述历史的交流平台,向更广阔舞台迈出重要一步。

今年七月,崔永元老师在暑期口述历史名师工作坊期间为小传统故事写下的寄语——“记住每一段历史”。

项目一 “长话”家族史写作项目

“长话”项目是由小传统故事于2024年10月发起的家族史写作实践。该项目通过深度访谈、照片收集与故事撰写,记录长辈的人生经历与口述回忆,并以“长话”为名,兼具“长话短说”与“长辈的话”双重含义。自2025年3月起,相关回忆录在公众号持续连载;同时,收录所有故事的实体书也正在编撰中,项目还于同年4月在校内举办了实体展览。这一历时一年多的实践,不仅保存了家族记忆与情感纽带,也为参与者提供了理解家族历史与自我认同的宝贵机会。



项目二 乡音中的年例

“乡音中的年例”是一项以湛江市旧县村年例文化为核心的口述历史写作项目。年例作为粤西独特的民俗文化,正面临现代化冲击。2025年4月到7月,项目成员两次走进旧县村,采访包括国家级湛江傩舞(考兵)传承人彭秋生、傩面具雕刻工艺市级传承人彭保南等非遗传承人与仪式执行者十余位,记录关于年例仪式、傩舞等民俗中的个人记忆与鲜活故事。

“乡音中的年例”写作项目最终目标在于建立一份珍贵的“活态”档案,用温度记载真实的年例,以推动社区文化认同与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的关注与传承。

项目三 竹编口述史写作项目

本项目自2025年8月开始,团队成员先后三次来到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的仙娘溪村和仙溪村。在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协助下,团队成员聚焦于良口镇北部山区乡村老人的竹编手艺,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老人的竹编文化记忆、村庄发展变迁与个体生命故事,推动竹编文化保育和活态传承。项目成果以《将空,编满》为主题的展览于2025年11月1日在广州市花城汇北区中庭展出。

参会声音

汪淦:

我接触口述史写作仅一年时间,而在本次北京之行中深受启发。中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在分享中看到许多同行者正与我们做着相似的努力,这让我倍感振奋。这次经历我不仅看见了许多鲜活的生命故事,也触摸到更为具体而真实的历史脉络。

吴安琪:

“2025口述历史之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唐楼中的二战日记:从香港见证欧洲战场中的中国身影”。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唐楼中的二战日记”让我们看到赴欧作战的海军军官林炳尧的人生故事,也让他的后人得以了解他的人生。入选本次口述历史国际展的口述历史项目有追忆故人,有奋斗历史,有战争,有大爱,一个个口述的历史像一个个记忆锚点,引领我们回忆而不忘却,用记忆触摸历史。

钟思婕:

参加了这次活动我收获颇丰,再次感受到了口述史的力量!我发觉口述史从来不是个人的故事,更是社会、国家、世界的故事。从个人的经历和故事中我们看见历史的尘土,然后又收集这些尘土,复原昔日碉堡的模样!口述史沉甸甸的价值再次带给我触动,同时,作为一名口述历史同人,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做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小传统故事师生于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前合影留念

文字 | 钟思婕(小传统故事)

编辑 | 汪淦 吴安琪(小传统故事)

排版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温度 钟依琼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