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古诗词系列课堂|语言文字服务团队带你体验李清照的孤独心境

发布日期:2025-04-28 作者: 阅读: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八百多年前的李清照,在红藕香残的时节,倚着兰舟写下这阕《一剪梅》。岁月流转,可文字里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与牵挂,依然能叩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课堂上,与古人的情思悄然共鸣。4月28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成员们在刘涵玉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从化区善施学校,开展古诗词课堂。

本次为同学们授课的小老师是来自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莫江华同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小莫老师的脚步,一起感受李清照的孤独心境。

课程伊始,小莫老师精心准备了一段由李清照词作改编的音乐视频作为课堂导入,这段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很快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大家纷纷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视频播放完毕,小莫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所要鉴赏的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随后,在互动环节,小莫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向大家分享了他们对李清照的认知: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她与丈夫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令人称羡,特别是“赌书泼茶”的典故更是展现了这对才子佳人的情趣生活。而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正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分隔两地期间所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丈夫的浓浓相思之苦。

在正式讲解词作内容之前,小莫老师先对基础的字词进行详细解析,并重点解释了“藕”与“簟”这两个较为生僻的字词:“藕“指的是莲花,而“簟”的本意是指竹席或凉席。为了加深理解,小莫老师还组织同学们对两个词依次组词。接着,在朗诵音频的引导下,同学们不仅能读准字音字词,还对本首词的韵律之美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气氛活跃,不少同学主动举手要求尝试朗读,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词意赏析环节,小莫老师向同学们提问:“有谁知道‘一剪梅’这个词牌名的由来吗?”见同学们面露疑惑,他解释道:“‘一剪梅’是古人抒发别离相思的经典词牌,由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创,源于《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又名‘玉簟秋’。”


讲解上阕时,小莫老师指着“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这七个字勾勒出怎样的意境画面?”结合小莫老师给出的词意,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随后,小莫老师颔首补充:“景中藏情,荷花谢幕,恰似青春易逝;竹席渐凉,暗喻人去楼空。”当讲解到“云中谁寄锦书来”时,小莫老师又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词人期盼丈夫的书信,可古代没有手机,信件如何传递呢?”面对同学们疑惑的神情,他娓娓道来:“下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便是答案。这里化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将南飞的大雁比作信使,通过典故的巧妙运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这一番讲解让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记录下这一重要的文学知识,课室里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下阕分析“花自飘零水自流”时,小莫老师引导同学们关注两个“自”字的重复运用。同学们积极思考后,有同学发现“花自飘零”与上阕的“红藕香残”形成巧妙呼应。小莫老师笑着肯定这位同学的答案:“是的,这种重复手法就像音乐里的重奏,前后呼应让情感更完整”。最后讲解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小莫老师举起手比作眉头:“愁绪刚从眉间消散,却又涌上心头,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手法巧妙,大家在写作时也不妨学习借鉴!”随着小莫老师生动地讲解,李清照笔下“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孤独心境变得立体可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程尾声,小莫老师对全词进行了艺术特色上的总结,这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作的印象,更让李清照多情的才女形象在今天重现,使中华诗词中的婉约之美悄然无声地进入了同学们的心中。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今天这堂课虽暂时告一段落,但小朋友们的古诗词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或许会经历别离的怅惘,或许会陷入无人倾诉的孤寂时刻,但请不要害怕,千年前的李清照也曾在相似的人生境遇中辗转徘徊。她以笔为舟,将满腔思绪化作不朽词作,这些饱含情深的文字穿越时空,始终陪伴着我们,在岁月的琐碎中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诗意画卷。

课后采访

如果你和你的好闺蜜很久没有联系了,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她的思念?

学生1:如果我想她了,我会和她打视频电话或发短信,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她的想念。

今天学习的词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学生2:我最喜欢“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感觉句子本身就描写得很美,我也很喜欢“红藕香残”这个意象。

小老师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莫江华,这是我第一次讲李清照的词,带着点紧张又带着点兴奋。按照往常的课堂反馈来看,我很担心我调动不了课堂的气氛,但是没想到这次的课堂活跃度很高,同学们上课回答问题都很积极,课堂纪律也很好,每个同学都不走神不开小差。同学们的课堂反馈让我感动,在他们眼里我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也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同时,也感到了自己作为小老师的意义——带着同学们一起探索古诗词世界,发现古诗词之美。

但是,在这堂课中我也有不足之处,我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控不足,部分地方讲得不够详细,课后有同学反馈说没听明白,带队老师也反馈说讲课语气过于平,不够抑扬顿挫,有淡淡的“死气”。针对于这些问题,下一次课我一定会把控好课堂时间,将每一个地方用简单简洁的话讲明,争取每一位同学都能听懂。同时很感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接下来的课堂里我会好好汲取每次上课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讲课水平。

文字 | 陶俊杰(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罗丹(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刘涵玉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杨乃杰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