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语言文字服务团队在指导老师崔静娜的带领下,一同走进从化区流溪小学。

本次授课的成员是来自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黎燕婷。小黎老师以王维《少年行・其一》为切入点,在平仄韵律间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千年前的游侠少年穿越时空,与课堂上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意气”与“风采”的精彩对话。
课堂伊始,小黎老师以一个寄给同学们的神秘包裹为引子,让同学们根据包裹内的卡片猜出寄件人身份——咸阳游侠,紧接着,小黎老师以猜谜语的方式作为引入:“他是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诗画双绝,苏轼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价他,他就是..?”孩子们立刻齐声喊出“王维”的名字。

课堂现场
随后,课件上依次展现王维“王右丞”“诗佛”等别名,以及“盛唐山水诗派代表”“开创水墨山水画派”等成就,当讲到他既能写“空山新雨后”的清幽又能著“少年行”的豪迈时,孩子们眼中满是惊叹:“原来大诗人也有一个游侠梦!”

课堂现场
学习字音的时候,小黎老师播放朗诵录音,和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跟着音频读,还特意提醒大家注意字音:“‘斗十千’的‘斗’读dǒu,是古代量酒的器具,‘系马’的‘系’读xì,就是拴马的意思。”讲解字词和解释诗句时,小黎老师没有直接罗列注释,而是化作“引路人”:“新丰的美酒在唐代闻名遐迩,一斗便能换得十千钱,可少年们从不计较价格——他们喝的是知己相逢的痛快,是千金难买的意气相投。”

课堂现场
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当属情景演绎环节。孩子们自发组队,用稚嫩的语气重现游侠相逢的场景:“兄台这骑马的架势,定是同道中人!”“既遇知己,何不畅饮一番?马就拴在这柳树下,醉后再论江湖!”他们或抱拳作揖,或模仿游侠豪饮,在笑声中串联起相逢—共饮—系马的场景。

课堂现场
课堂尾声,小黎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千年前的少年重义气、敢闯荡,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少年气’?”孩子们纷纷回应:“帮助同学要像游侠一样热心!”“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和朋友相处要真诚!”孩子们的回答质朴却充满力量。课堂的最后,小黎老师总结道:“王维笔下的少年,真正的风采在于内心的纯粹——对友情的真诚、对正义的追求、对世界的热爱,这些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课堂现场
这堂跨越千年的诗词课,这首诗篇不仅让孩子们记住了这首二十八个字的铿锵韵律,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少年风采”的种子——那是赤子之心的纯真,是志同道合的默契,更是无论何时都敢于策马扬鞭的勇气。

集体合照
大家好,我是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级达人中文班的黎燕婷。再次站上讲台时,我其实还是挺紧张的,但一看到孩子们盯着课件上的内容,眼睛充满好奇的模样时,我满脑子只剩一个想法:“一定要让他们觉得,古诗词课也可以很好玩!”
最让我感动的是情景演绎环节,刚上课的时候不敢举手的孩子都争着上台扮演各个角色,有人争当游侠,有人想当店小二……看着小朋友们对表演的投入和从中获得的快乐,那一刻真觉得备课的辛苦都值了。但也有一点小遗憾:原本计划的内容讲完了还有一点时间才下课,只能临时加了个欣赏根据本诗改编的歌曲的环节。
最后,谢谢小朋友们用笑声和好奇,给了我一次充满温度的教学体验,也感谢崔静娜老师的指导和随行的两位小伙伴对我的帮助!
图片 | 陈薇姗(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陈薇姗(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崔静娜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