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过后日渐转凉,月亮独挂在夜空中,秋风习习地吹来,使得诗人杜甫忧思的情绪涌上心头,他对着月夜写下这首意蕴深远的《月夜忆舍弟》。从此,这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都为之震颤。
11月4日,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同学们在指导老师刘涵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从化区善施学校,开展了一场体会杜甫在月夜下思亲之情的古诗词课堂。
本节课的小老师是来自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芸瑄同学,让我们跟随小李老师的脚步,学习诗歌中的基础知识与文化常识,共同感受杜甫浓烈的思亲之情与家国情怀。
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与知识掌握情况,小李老师采取“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以标题中的“忆”字为切入点,让同学们回忆过去学习了哪些与“思念亲人”相关的古诗。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举起小手,自信且响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跟随着 老师的思路,很快进入到了以“思亲”为主题的《月夜忆舍弟》的课堂中。
认识生字与通读全诗是学习古诗的敲门砖。小李老师带领同学们认读生字,如:“戍”“鼓”“雁”等,为后续学生通读全诗打下坚实的基础。同学们响亮而有力的朗读声响彻校园的各个角落,脸上绽放出一张张笑容。在全班齐读两遍古诗之后,小李老师采取“开火车”的小游戏形式来帮助同学们熟悉并通读全诗,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一双双灵动的眼睛转来转去,不经意间暴露出他们的小心思,仿佛每一个同学都在说“快轮到我呀”。
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是同学们终生学习的关键。小李老师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引领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首诗的重难点。如:在学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小李老师提问“月亮在不同的地方真的会不一样亮吗?”引导同学们思考诗人杜甫会写下“月是故乡明”的原因。接着,小李老师再次递进式地设问“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家乡的月亮更为明亮呢?”并巧设同学们在外思念家里饭菜的情景,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融情于景”这一表现手法。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解,时而频频点头,时而露出疑惑思考的小表情。
同时,小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讲解了古诗涉及的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标题《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关于谦称、尊称的使用,还考察了同学们对诗人杜甫字、号与称号等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并介绍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所涉及的白露节气等。这些常识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小李老师从课堂之初采用“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到具体讲解诗句让同学们体味杜甫在诗中的情感,再到最终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不存在战争,那么杜甫的家书是不是就有可能送达呢?”来让他们理解,正因为如今国家和平安定,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够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小李老师一步一步带领着同学们感受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背景下浓烈的思乡与担忧之情,让同学们理解战争对人民百姓的深刻影响,并呼吁珍惜当下国家安定的生活。
文字 | 李芸瑄(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杨烁儿(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吴慧玉(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关进晖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刘涵玉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