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是灿烂唐诗的魂;而月亮,是李白诗歌的魂,撑起李白诗歌的光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这是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中为我们描绘的壮阔景象,也是我们对月亮浪漫情怀的初次邂逅。今天,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同学们在指导教师刘涵玉老师的带领下,于10月14日下午到达从化区善施学校,开展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古诗词课堂。
本次的小老师是来自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芸瑄同学。小李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领略了诗歌《关山月》的悲壮柔情。这一轮圆月,对于羁旅之客来说,多半是寄托对亲人朋友的相思之情;对于征战之人,对于月亮的感悟不仅仅在思念亲人,而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家国情怀。
学习诗歌前,小李老师巧设情境,抛出了一个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学过跟月亮相关的哪些诗歌呢?”,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举起手来,异口同声地说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李老师引导着同学们由这一首思乡之诗《静夜思》,同学们带着对月亮的好奇,进入了今天的古诗词课堂。
课堂伊始,小李老师教学了“窥”戍“等多个易错字,同学们跟着老师齐读诗词,兴致勃勃!紧接着小李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诗人以及诗词创作背景,在小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这首诗充满了热情与期待,正式进入了诗词的意境分析。紧接着小李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诗人以及诗词创作背景,在小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这首诗充满了热情与期待,正式进入了诗词的意境分析。
小李老师用结构式的板书,将古诗分为三个图景进行讲解。小李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同学们寻找诗中“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的意象,将万里边塞图景展现出来。小李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引领同学们学习诗人在句中运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边塞地区风力的强劲和地域的辽阔,一幅沙场征战图悄然而生,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画面感染力。
紧接着,小李老师通过讲解诗句,导入历史背景,将同学们带入情景,引导同学们理解诗人运用的借代手法,以戍边的士兵代指所有远离家乡的士兵,表达他们的思乡以及对归乡的渴望,小李老师最后用一幅戍客思乡图加以归纳总结。同学们沉浸在小李老师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字词间所表达出来的离别伤情。
课堂的尾声,小李老师通过答题的方式帮助同学们熟悉理解本首诗词的内容及意义,随后,播放小视频向同学们展示《关山月》的情景动画。一颦一笑间,时间也在悄无声息地流逝。本次的古诗词课堂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结束。
文字 | 梁姗姗(语言文字服务队)
拍摄 | 郑雪琼(语言文字服务队)
美编 | 吴慧玉(语言文字服务队)
排版 | 谢火香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刘涵玉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