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最新更新

文化拾遗 有声传承丨凤冠珠羽今犹在,不见当年打唱人——广东粤剧

发布日期:2024-07-01 作者: 阅读:

“嘟~嘟~嘟”随着火车的汽笛声,我们踏上了一段寻访岭南文化的旅程。拾遗的火车载着我们对历史的好奇与向往,穿越时空的隧道,带领着我们来到了岭南站。岭南站,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门。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品味那温婉尔雅的岭南风情。而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粤剧就是一个土生土长且好学的青年,他有两个小名。一个是广府戏,另一个是广东大戏。他的父母跟随着中原人民的步伐,来到岭南之地。在这里学习了昆、京、弋阳、秦、四平等腔调的唱法,其中“首板”仿自秦腔起板,“反线二黄”仿自汉剧,“三上吊”源自山西梆子,“王祥哭灵”源于罗罗腔,“西皮”源于四平等。

1.jpg

由于吸收了来源唐诗、宋词和元杂曲的粤曲小调和道教佛教的音乐,他在明清时期就出生在了广州、佛山等地。年少时他喜欢拜师学艺,在广东省内学习了各个地方的民俗歌曲如广州龙舟曲、木鱼、咸水歌等。

2.jpg

粤剧,它像一只发育漫长的蝴蝶。从一个粗糙与封建的“丑陋毛毛虫”转变为现在魅力四射的富含岭南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戏剧。在清朝时用“戏棚官话”为表演时的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由于粤方言的发展,它以粤方言化为破茧的养分,经历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制度改革与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它化为一只以粤方言为主的蝴蝶。由于性别观念的解放,让男女性得以在相同的戏班中一起演出。它经历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后焕发出它那婀娜多姿的蝶影,吸引着近代时期的年轻人进入戏班学习。把它身上的魅影定格在时间的相册里。

3.jpg

随着历史的火车不断向前,粤剧老师把自己的必生所学凝结四本盖世武功——唱、念、做、打。在他的循循善诱,众多优秀的演员配合着箫、笛(大、小唢呐)、月琴、提琴、板鼓、锣、钹等乐器的伴奏为我们带了华丽的表演。

视频为我们展示的是盖老师的平腔与子喉切换,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体验,随时随地的切换沉稳的男声与婉转的女声,清晰的咬字念白。在这种表演的背后往往是粤剧表演者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练习成果。

视频中翎子功,可以看到演员通过挥舞翎子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色。加了人物的鲜明特性,使得演员在粤剧更好地展现故事人物的性格增加观众的共情体验。

视频中的打斗的片段讲诉的是神话故事,沉香救母。粤剧演员扮演沉香在与天兵天将打斗展现了其不畏艰险,为了孝敬母亲的生育之恩去拯救母亲,粤剧的打斗中往往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佛山功夫的身影,佛山功夫讲究实用的技击性。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打,但是也可以看到演员们认真地态度与对打无异的拳脚招式,配合上大锣大鼓的节奏,构成别具特色的欣赏氛围,对观众有很强烈的感染力。

时光流逝,文化犹存。粤剧就像一本记载了几千年文化结晶的书籍,他记录了广东音乐、广东手艺等的发展与传承;合理的融合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它把广东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融入戏曲中。“取之于民,用之与民。”在戏中寄予了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在面临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中,我们需要利用粤剧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在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学习与探索下去创新。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焰传承下来。

图文 | 文学与传媒学院

排版整理 | 段西

执行编辑 | 张恬

责任编辑 | 陈节 杨乃杰

终审 | 原月

上一条:我院教师在第四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中再获佳绩 下一条:《少林传武者》丨南方学院一部纪录片,中马两国权威媒体竞相...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