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学术讲座 >

学术讲座

小镜头记录大人生-郭际生在我校开讲

时间:2015-12-15
      12月15日下午2点半,现任《南方电视学刊》主编郭际生先生在我校顺利开讲《人文纪录片的关注点和人性的展现》。郭先生以十余部优秀人文纪录片片段为线索,解读人文纪录片镜头后的百态人生及其彰显的人文关怀。我系系主任孙立教授尊称郭先生为“人文纪录片的专家”,并对其克服身体不便,坚持来我校授课表示诚挚的感谢。
小切口透视大人生
 
       “与宣传片不同,人文纪录片是‘另类’、‘反主流’的,‘对社会事态的真实反映’是它的本性,而‘关照人性,着眼普通人,选择小切口,透视大人生’就是它的品性。”郭先生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他心中的人文纪录片。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为信仰、理想、职业等许多值得追求的主观愿景不懈努力,“无论他们在追求什么,都是平凡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其中就隐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人文记录片要展现的是“生存、生活、生命、人生”这一个逐渐向上的层次,它的关键意义是“将对这四个层次的体察,结合编导的内心感知、人生历练、学习思维等,通过影像语言体现出来”。郭先生认为,贾樟柯的 “不管别人怎么看,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坚持自己的选择,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同样适用于对制作人文主义纪录片的要求。
 
      郭先生列举了《虎虎》、《最后的马帮》、《普通的法西斯》、《高三》、《民勤的春天》等十余部优秀人文纪录片。其中,实拍西北小男孩虎虎的日常生活的纪录片《虎虎》选取了具备儿子、学生、小伙伴、农民等不同生存角色的虎虎的普通生活片段,“呈现出与都市人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用电影语言传达出深厚的人文情怀。”
 
       对“过路女童为中暑清洁工撑伞”这一曾遭猛烈非议的炒作新闻,郭先生站在人文主义纪录片制作人的角度,指出“作为新闻,它是作伪的,但作为宣传策划却是成功的。镜头使主题意义复合,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世象,包含了对社会的思考,对人们行为的体察,对社会现象的拷问,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抛开主流 遵循内心
 
      郭先生认为,宣传片与纪录片的不同体现在立场的不同,“宣传片是受硬性规定、由主流媒体投入的,而纪录片则是自由的”。宣传片和纪录片两者都很重要,但“纪录片使细节进入具体的细节,较宣传片有了温度,有了现实与感知的撞击。”在人文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主人公豪爽地说:“来,把革命建设进行到底。”郭先生认为,同样有着歌颂革命事业的意味,但人文纪录片却能表现出“发自马帮人本性的豪言壮语,是真心的体现。”
 
      “人文纪录片个性化,有自己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人世间、感情、生命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秉性”,郭先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感知、感观、认知的表象升华为理论、体系、思考的内涵,这是人文纪录片的前提。如果要进一步靠近人文纪录片,就要遵循“我看到,我成长,我感受”的原则。他强调,人文纪录片要展现“伟大中的悲哀和悲哀中的伟大”,给予人希望和正能量。
 
       “人文纪录片就是这样,不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质感的、巧妙的影视布局和设置,显示作者的审美观及对教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虑。”郭先生对人文纪录片这样总结道。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