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非遗邂逅青年智慧,将如何突破传承困境、焕发时代生机?11月12日下午,广东省文化艺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兼产教融合专员会主任、广东非遗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锡捷应邀莅临我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立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魏珮玲副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郭泳琳老师一同出席活动现场。此次活动是我校“岭南非遗活态传承工作坊”及从化乡村文化振兴产业学院的系列活动之一。余副总经理以“非遗传承新势力:大学生如何成为活态传承的破局者?”为题,为文传学院师生带来一场深度对话。

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立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提出“以古融今”的认识——让文化自然融入当代生活,而非将非遗异化为单纯商业旅游的噱头。他援引黄姚古镇等案例,强调非遗传承应注重保护与活化的本质,并肯定了非遗梦公司在黄埔古村的实践模式。在活动现场,余锡捷先生向学院赠送岭南首款自主研发宣纸,传递协同育人的诚意,并希望未来为热爱非遗的学子搭建深度参与实践的优质平台。

孙立院长发言
非遗焕彩——文创选择背后的非遗思考
在专题讲座中,余副总经理直击“非遗传承与现代价值观冲突”的核心命题,通过呈现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中的非遗元素,让同学们直观感受非遗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在随后的活动环节中,余锡捷先生还提供六组非遗蒲扇文创设计图,让现场师生互动评选。大家纷纷踊跃投票、畅抒己见。孙立院长从两代人的视角出发,解释了选择第三组蒲扇包的理由,同学们也结合自身体验分享各自的选择视角与观点。余先生其后揭晓公司设计师的设计逻辑,并指出优质文创需兼具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以实现文创产品“形象、记忆、功能”的统一。这场沉浸式互动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更让同学们直观体悟到文创的设计巧思与市场逻辑,深化了对非遗活化的理解,为我院学子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非遗现场
五维能力——解锁非遗破局的关键密码
此次讲座中针对大学生如何成为非遗破局者,余锡捷先生提出关键“五维能力”模型:文化解码力、创意转化力、数字战斗力、商业破壁力与资源整合力。在文化解码力方面,他以“申报、绘本、设计、动画、排版”五个方向介绍该公司产品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概念与思路,强调在AI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思考力”。随后,余副总经理以与其他高校所合作的文创项目为例,提出同学们须打破同质化思维,从传统中提炼时尚元素,才能将创意落地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实现创意转化。后续他又以与广州酒家合作的非遗研学课程、珠海岭南非遗特色小镇规划为例,展示营销模式的多种创新,为学子未来策划各类项目提供思路。同时,他还提到团队要学会合作、合力,让文化与科技融合,通过多元赋能,把资源整合力发挥到最大。

余锡捷先生向学院赠送岭南宣纸

这次讲座内容含金量极高,余副总经理由非遗活态传承所需要的人才能力出发,以扎实丰富的公司案例和经验,为师生打开了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这既与文传学院学子的人才培养方向高度契合,也体现了双师课堂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聚焦非遗领域的职业发展路径踊跃提问。余锡捷先生从技艺现代化转型、跨界技能融合、数字化传播三大维度予以解答,指出当代非遗传承人既需深耕传统根基,也要掌握新媒体运营、文创设计等现代技能,才能突破市场与传承的双重困境。此外,他还鼓励大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激发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力,助力非遗突破市场传承瓶颈,焕发新生机。


交流环节
本次讲座通过案例解析、互动体验与能力建构,搭建起产学对接的实践平台。余锡捷在尾声寄语青年学子:“非遗传承是新生代的接力赛,期待你们用创造力延续文化血脉。”同时,他表达了深化校企合作的愿景,希望共同构建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的育人机制,为热爱非遗的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让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持久动能。
文字 | 宋锡娜
图片 | 李梓馨 方炜玲
排版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魏珮玲 郭泳琳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