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媒体的浪潮裹挟着信息洪流奔涌而来,“让新闻既有传播声量,又有情感重量”成了内容创作者的核心命题。2025年11月12日午后,黄埔区融媒体中心首席产品官黄蓉芳女士——这位两摘中国新闻奖、十余次揽获广东新闻奖的内容操盘手,受邀走进我院1教105教室,以创意写作让新闻报道既有广泛传播又能触动人心为主题开讲。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凤玲教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胡美香教授、中国语言系主任唐可副教授、创意写作中心副主任杨南岳老师亲临现场,与文传学子共赴这场内容突破圈层的思维盛宴。

参会人员全体合照
核心矛盾凸显:创意成内容突围关键
讲座开篇,黄蓉芳女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新媒体时代内容创作的两大核心矛盾:其一,海量信息与用户有限注意力之间的失衡。尽管人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浏览短视频和新闻,但真正能够接收并记住的信息极为有限;其二,流量追求与价值坚守的博弈。如何在吸引受众的同时,坚守新闻工作者或宣传者的核心立场,已成为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设备和技术门槛已大幅降低,随便一部手机就能拍摄视频并进行传播。”黄蓉芳女士着重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意成为内容突围的核心竞争力。她提出,优秀的创意写作需达成传播广度与情感深度的双向统一——传播广度指的是突破圈层壁垒、进入公共话题空间,而非单纯地追求阅读量;情感深度则是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促成行动,让受众真正记住内容、认同观点。

主讲人黄蓉芳女士开场讲话
出圈实战技巧:四大方法打造传播力
黄蓉芳女士结合多个爆款案例,向文传学子分享了让作品成功突破圈层的实战技巧,助力内容兼具传播力与深层共鸣。
在表达上,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新闻叙事框架,以“人”为核心搭建叙事核心,通过设计悬念、冲突、反转,融入人性共鸣点,让严肃主题更具温度。例如黄蓉芳女士策划的黄埔人才招聘短剧《面试2》,以“大学生误当面试官”的反转剧情植入黄埔区的政策与优势,单平台阅读量近80万,并获得央媒转载。另一方面,要采用网感化表达,以通俗接地气为核心,把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语言,多使用短句、留白与分段,同时巧妙结合热点热梗,让内容更具活力。
在开头设计上,要摒弃传统模块化导语,运用悬念式、对比式等有吸引力的方式切入,凭借具体场景、犀利提问或反常识结论,瞬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打造黄金3秒开头。
而要达成让受众记住并认同的深入人心效果,还需掌握四大情感技巧:锚定回家、梦想等共通情感,挖掘人类核心连接点;以共情取代说教,站在读者视角软性传递价值;将个体命运与集体、城市、时代相连接,构建共同体认同;平衡流量与正能量,让创意精准契合宣传宗旨,避免偏离核心。
互动答疑:解答创作困惑,给出成长建议
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黄蓉芳女士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AI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故事化写作与特稿的区别和联系”“文字能力培养”“短剧创作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黄蓉芳女士为同学们现场答疑
她着重强调,AI仅能提供处于及格线水平的内容,无法替代创意写作的核心灵气;故事化写作与特稿的核心皆为“人的故事”,在融媒体时代,文字记者需要同时具备深度思维与多元技能;文字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天生的灵气,更要依靠经典阅读与大量写作的后天积累;若要提升短剧创作能力,则需多观察优秀短剧的叙事设计,并带着明确的宣传任务进行构思。
本次讲座搭建起校园与业界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同学们得以跳出课本的局限,直观地了解融媒体时代内容创作的前沿趋势和实操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文传学子掌握既有传播广度又能触动人心的创作技巧,更让他们明确了创意写作的核心价值和职业方向,为文传学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此次讲座丰富了我院的教学形式,实现了业界优质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我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彰显了我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会同学积极互动
文字 | 林颖
图片 | 麦安琪 郑元
排版 | 张福镇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杨南岳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