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韵律在校园里轻轻回荡,我们的思绪也随之穿越千年。2025年9月18日,语言文字服务团队在齐欣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善施学校,开启了一场与“诗王”白居易的跨时空对话。本次课堂的小老师是来自2024级汉语言文学4班的卢湘敏,她带领同学们学习关于白居易的概述,系统了解他的同时探寻中唐诗歌的独特魅力。

善施学校
课堂伊始,一场趣味盎然的“猜诗人”游戏迅速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卢老师依次抛出“生于唐朝,有‘诗魔’‘诗王’两大称号”“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诗要让老奶奶都听得懂”等线索,同学们在一个个提示中踊跃猜测,当最后一条线索“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池上》、《忆江南》”出现时,大家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笑容,纷纷猜出了“诗王”就是白居易。

紧接着,同学们仿佛搭乘了时光机,穿越到了中唐时期,开始体悟白居易的一生。卢老师用一架纸飞机串联起了白居易人生中五个重要的地点——河南新郑、长安、江州、杭州、洛阳,从幼年到少年,从官场奔波到晚年退隐,同学们跟随着纸飞机的轨迹,渐渐走进了白居易的人生故事,感受他“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的勤奋,体会他心系百姓、犯颜直谏的刚直不阿,了解他晚年退隐洛阳、寄情山水的豁达心情。
为了让同学们清晰地认识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卢老师将白居易与李商隐的诗歌进行了比较。课堂上,先是齐声朗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清亮明快;再朗读李商隐的诗歌时,则转变成晦涩。对比之下,同学们感受到了两者的不同,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平易、贴近生活且反映现实。卢老师还重点介绍了白居易最常用的两种创作手法——比喻和白描。以《暮江吟》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为例,将露珠比作珍珠,新月比作弓,生动形象的比喻让画面跃然纸上;通过《池上》里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卢老师形象地解释到:“假如别的诗人画画需要很多材料、很多颜色笔,那白居易只用一支铅笔就能完成。”


卢老师将白居易与李商隐的诗歌进行比较

同学积极回答问题
课堂的最后,卢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卡片,让大家为白居易写一份“简历”,回顾了他的姓名、朝代、荣誉称号、代表作品、创作特点、常用手法,以及他去过的地方等内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白居易的认识也更加立体、深刻。

卢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任务卡片
这堂古诗词课,在卢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充满了趣味与知识的碰撞。我们不仅走进了“诗王”白居易的世界,更在跨越千年的诗意中,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合影留念
图片 | 陶俊杰(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文字 | 卢湘敏(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林静思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许洋洋 覃韵萍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