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获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成果 > 教师获奖 > 正文
教学竞赛 教师获奖 科研成果

最新更新

喜报!我院陈珂副教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发布日期:2025-10-10 作者: 阅读:

九月微凉的风中仍带着夏末的余韵

轻轻拂过初秋的校园

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

在温和沉静的脸庞上投下光影


正值广东省2025年

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开展之际

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南粤优秀教师等评选结果揭晓

文学与传媒学院陈珂副教授

荣获“南粤优秀教师”


近日,新闻公关处将推出《南方名师》系列

本期先带来“南粤优秀教师”获得者

陈珂副教授的专访



人 物 简 介




陈珂,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专任教师,武汉大学文学硕士、中山大学法学博士,副教授。

曾任上海《青年报》记者、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拥有十二年新闻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经验。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学教学创新与改革等。

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课题,主持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等。

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作为主讲教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广东省首届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二等奖。



在学生眼中,她是温暖的引路人

在同事眼中,她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在同行眼中,她是跨界融合的实践者


十二载教学生涯

她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何把自己的教学与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又将如何应对AI技术给新闻行业

带来的深刻变革?



“培养有责任感的新闻传播人才”



Q:您主要从事的是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您主讲的《新闻写作》《新闻采访》等课程有哪些特色?

陈珂:我们专业非常注重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培养双轨并重。一方面我们注重发展学生采写编评等实务技能,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重视将"使命感、责任感"等职业素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对真相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感。



Q:您提出的"课程浸润、田野育人、项目反哺的教学理念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陈珂:我们设计异化培养路径,依托学校所在区域丰富的乡村资源,将学生新闻实践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新农人"系列报道、讲述非遗传承人故事等活动,并通过承接乡村文旅服务项目增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样的实践既强化了专业实践能力,也深化了他们对乡村的认知。近年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往家乡的区县级融媒体、基层宣传岗位工作,弥补了很多地区基层新闻传播人才的缺口,我想这也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体现。比如,我们的毕业生卢新锦同学凭借参与大型乡村振兴直播节目获得了第32届广东省广播影视奖三等奖。



Q:您认为科研项目如何与教学相结合?

陈珂:我们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定位更侧重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和对接产业需求。因此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我们倾向于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研究;在设计课题时,我们会有意识地科研与育人结合起来,既注重项目本身的应用价值,也考虑其如何反哺教学、支撑课程建设。

例如以智媒时代的传媒产业转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创新等为例,我们也会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选题,介绍研究方法,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做新闻既要勇于拥抱新技术

更要保持对事实真相的敬畏”




Q:在人工智能时代,您的课程如何适应技术变革?

陈珂:我们积极将AI作为辅助工具引入教学,融入教学设计。同时,也允许学生使用AI辅助设计采访提纲、生成初稿等,这切实提升了我们内容生产的效率。但新闻作品的核心是永远保持对事实真相的敬,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发现AI产出的部分内容缺乏事实依据,对价值观的把控也不够严谨,新闻工作中一手调查、现场采访、人工审核等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环节。

在课程中,我们倡导的是人机共生的方式,既鼓励学生拥抱新技术,同时也培养他们获取一手材料、进行内容审核的核心能力。



Q:您曾获学校"师德标兵"称号,在与学生相处中,您最注重培养他们的哪些品质?

陈珂: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责任心、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责任心是一个人最核心的内驱力,作为未来的传播者,学生必须对传播的内容怀有敬畏,对事实负责。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传”字很重要,我们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温度有深度的传播者,让他们始终对传播的技术有好奇心、对内容有敬畏心,对社会有责任心。



Q:您已经从事教育事业12年,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您个人有哪些收获?

陈珂:这份职业始终能与年轻人为伴,不断被学生的活力、创意和勇气所感染和激励,这是其他职业所不能赋予的。学生懂得东西比我们超前,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快,他们的创造力也经常让我惊叹,这也让我保持始终学习的心态,不断去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



“环境不仅美化空间,更承载育人功能”



Q:您认为目前实施的"校园美学计划"对专业教学有何助益?

陈珂:美观的校园空间能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营造更舒适的学习与工作氛围。同时,校园环境本身也是一种美育,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绿化、建筑等,不仅可以提升师生的生活舒适度,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师生的审美素养。

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我们有许多课程是与设计相关的,良好的空间设计与文化氛围,也能够激发我们师生的创作灵感。



"从记者到教师,

每一步经历都不会浪费"



Q:你曾做过记者、编辑,再转型成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珂:在这些转型的过程中,最大挑战是职业角色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做记者和编辑时,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这段经历极其宝贵,记者工作让我变得更有韧性,磨炼出吃苦耐劳的毅力;而编辑工作则锻炼了我的策划与统筹能力,这些能力都对后来的教学工作非常有帮助。



Q: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专业负责人,同时也是一位女性,您如何平衡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重角色与家庭生活?

陈珂:平衡家庭与事业确实具有挑战性,我非常感谢家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尽量利用碎片化时间处理工作,注重时间管理。我觉得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让我始终牵挂家人,对工作的责任让我必须尽职尽责。



作为一名从教十二年的教师,

陈珂副教授将自己获此殊荣的原因归于

始终如一的教学热忱与持续创新的教育理念


从曾经的记者、编辑

转身为扎根讲台的专业教师

她始终以真诚与热爱

滋养着一批又一批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采访的最后

陈珂老师用一句话表达她对教育事业的看法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唯有热爱、真诚、坚持,方能不负使命

来源|新闻公关处
编辑| 肖曼婷
排版|麦妙诗 曾桦婷
校对|张志洁
初审|杜明燕
终审|胡君 蒋玮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