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为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学术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博学大讲堂2025年第2期(总第102期)特邀请中山大学英语系王岫庐教授,以“言说的困境:从《默<寓言>》的译变看周氏兄弟‘声’与‘默’的观念”为主题进行分享。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胡传吉教授,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立教授、副院长周凤玲教授、刘雪松教授、温华教授、卢临节副教授、刘乐副教授、方婉祯博士、王兴珍老师、行政办公室主任潘静老师、团委书记陈节老师、辅导员许洋洋老师等莅临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孙立院长巧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经典诗句,即兴改编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归庐”,以诗意的联想自然引出王教授的名字“岫庐”,与诗句相呼应,幽默解读其名字中蕴含的文化意蕴。接着,孙院长以“洋学问”与“土学问”的趣味对比,介绍王教授深耕的翻译与跨文化比较研究领域——既擅长将“洋学问”译介为本土可感的思想资源,也致力于将本土文化精髓推向国际视野。他还饶有兴致地提及王教授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并与茅盾小说《华威先生》中的经典文学形象形成巧妙隐喻,在轻松调侃中凸显学术与文学的微妙联结,进一步烘托出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趣味的期待感。
一番兼具诗意、幽默与思辨的开场后,孙院长代表在场师生对王岫庐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期待大家在后续讲座中一同探寻“土”与“洋”语境下的语言困境、文化解读与思想碰撞。

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立教授发言
“寂”“默”之变:
周氏兄弟译笔的精神文化脉络
《默<寓言>》原作者为埃德加·爱伦坡,其作品以“惨怪哀感”的风格著称,对哥特文学、推理小说影响深远。周作人于1908年首次将该作品译为《寂漠》,1909年鲁迅参与修订并更名为《默(寓言)》,收录于《域外小说集》。
王岫庐教授在译本关键词研究中指出,周氏兄弟译词改动蕴含深刻的语义转向:
第一,“寂”至“默”的转变,变自然状态的无声为主体主动缄默,更贴合原文“形而上的静默”之哲学意味,凸显精神层面的主动克制。
第二,“寂漠”改“幽默”,并非取自现代诙谐义,而是援引屈原《九章》中“眴兮杳杳,孔静幽默”之意,以古典语义强化原文沉郁深邃的精神特质。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将原作“孤独的厌世者”改为屈原式的“孤愤之士”,既保留人物孤独底色,又注入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关切。结局“灭矣没矣”以重复句式暗喻民族危机的后果,赋予译文历史隐喻的厚重感。
整体来看,王教授认为这些翻译调整并非单纯的词语替换,而是通过古典语义的激活与文化意象的植入,在跨语言转换中寄寓本土文化意蕴与民族现实叩问。

中山大学英语系王岫庐教授于讲座现场
“声”“默”之思:
翻译中的民族精神探问
王教授在讲解中指出,周氏兄弟的思想演变呈现清晰脉络,早期对于“寂漠为政”的社会局面秉持批判立场,主张“别求新声于异邦”,寻求民族觉醒的精神力量;后期则超越简单的“声默对立”框架,以更加辨证的方式看待“幽默之力”,蕴含内在力量的深层静“默”,甚至可以被视为孕育新“声”精神积蓄。
作为其文学思想的原点,周氏兄弟的翻译实践通过“声”与“默”的辩证思考,完整展现了对民族精神出路的探索轨迹:从早期对“声”的急切呼唤,到后期对“默”的双重性认知,本质上是对民族精神建构的持续追问。

中山大学英语系王岫庐教授于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提问环节
讲座进入尾声,温华教授发表了感言。她表示,王岫庐教授在讲座中层层推进,用充满趣味的语言讲述文本,不仅展现出其对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深厚掌握,更能从文本细读中深挖出背后深意。这种研究背后,蕴含着王教授深沉的学者情怀——既是对学术的深耕,更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入思考。

中国语言文学系温华教授发表感言
王岫庐教授对周氏兄弟“声”与“默”观念的剖析,既是对文学翻译与思想演变的学术梳理,更是对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刻叩问。从百年前“别求新声”的呐喊到“渊默心声”的辩证思索,其思想轨迹始终聚焦民族精神出路。在当下“众声喧哗”与“沉默困境”并存的语境中,这种思考警示我们,需警惕“恶声”干扰,守护“渊默”中的思想锋芒——唯有在喧嚣中倾听真实心声、于静默中积蓄变革力量,才能避免民族精神陷入“死寂”,实现从“沉默”到“新生”的创造性转化。

合影留念
本场讲座不仅揭示了文学翻译背后的思想脉络,更让百年前的精神探索在当代焕发新生。愿我们能以周氏兄弟的辩证智慧为镜,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坐标,让“声”与“默”的哲学成为照亮民族精神前路的思想微光。
文字 | 陈芷瑜
图片 | 陈毅轩
排版 | 关进晖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师敏
责任编辑 | 许洋洋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