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非遗课堂 | 鱼灯照古今,匠心在少年

发布日期:2025-04-11 作者: 阅读:

一盏鱼灯,承载的不只是光影,更是一段跨越六百年的文化记忆。它以竹篾为骨,彩纸为衣,既闪耀着“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又映照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4月11日与18日,广州南方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在钟依琼老师的带领下,带着“非遗鱼灯文化传承”课堂走进流溪小学。本次课程由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芸瑄同学担任小老师,她引领同学们穿越时光,与古老的鱼灯面对面。

“你们看,这盏徽州鱼灯的鳞片,每一片都藏着历史的呼吸。”小李老师指着屏幕上的鱼灯骨架娓娓道来。课堂以一段短片开启,灯影如瀑,点亮村巷,仿佛将同学们带入了“鱼跃龙门”的古老传说。从“以鱼为型,以竹为骨”的制灯工艺,到“以灯祭海、祈愿丰年”的民俗信仰,同学们通过图文和讲解,仿佛触摸到了鱼灯背后的文化脉络。

“如果可以自己设计一盏鱼灯,你想设计成什么样子?”鱼灯不仅是竹篾与宣纸的结合,更承载着无限创意。每一笔勾勒都充满乐趣,每一种色彩都展现独特寓意。当传统遇上想象,非遗也有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理论课尾声,小李老师引入实践课的简易鱼灯制作过程,带同学们“剧透”了下节实践课的精彩内容——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鱼灯!课堂上,同学们还热烈讨论起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技艺,非遗的种子,正在新一代手中发芽。下节课,鱼灯将如何“活”起来?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实践课上,小李老师指着视频教程,手持扭扭棒示范骨架弯曲技巧,虽以简易材料替代传统工艺,却不减对工序的敬畏。接着,同学们先用扭扭棒小心翼翼地弯出鱼形骨架,虽然小手还不够灵活,但每个人都专注得像个小匠人。虽然有些同学的鱼灯骨架三次散架,可他们不慌不忙,捡起材料重新来过,反而越做越起劲!

同学们巧手做鱼灯,

彩笔细细描花纹。

描完鱼鳞画鱼尾,

再给鱼灯画鱼眼。


扭扭棒呀弯又绕,

模拟竹篾定型牢。

穿绳打孔粘贴忙,

慢工细活记心上。


鱼肚写下小心愿,

即兴跳起鱼灯舞。

一盏两盏三四盏,

非遗传承乐开怀!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课堂接近尾声时,同学们手中的鱼灯也相继点亮。本次以“鱼灯”为主题的非遗课程,在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和明媚的笑脸中圆满结束。一盏小小鱼灯,不仅照亮了古人的夜路,更点亮了今天少年心中的光。未来,它将继续在新一代手中流动、传承、再生。

文字 | 张子盈 刘原宁(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杨烁儿(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许倩愉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钟依琼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杨乃杰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