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最新更新

当创意写作中心遇上广外——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之旅!

发布日期:2025-04-25 作者: 阅读:

4月25日下午

孙立院长、周凤玲副院长及

创意写作中心师生

前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访问交流

席间双方交流氛围热烈

创意写作中心教师在会后纷纷表示

此次交流让大家收获良多。

此次交流以“如何建设能够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创意写作人才”为核心议题,围绕广外创意写作学科办学经验、创意写作中心发展方案及我院创意写作中心现况展开。会议伊始,孙立院长向广外的老师们介绍了我院的专业概况、师资情况,表示想向广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及创意写作中心的负责老师们“取取经”。

孙立院长发言

交流会现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卢文婷系统介绍了该校创意写作学科专业建设经验。作为全国首批开设创意写作方向的高校,广外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实践成果三个维度,形成了自2012年学科建设以来的系统化、多样化发展路径。在实践成果方面,广外已与《广州文艺》、广东省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举办了多次学术活动,并出版了《创意写作实验教程》《儿童写作》等创意写作相关教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卢文婷讲解

听完卢文婷老师的分享后,周凤玲副院长分享了我院写作类课程的教学情况,指出我院秉承的理念是三头并重(口头手头笔头)、三艺同精(文艺手艺工艺)。我院长期保持的五十篇作文训练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选修课加入的实践类写作课程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成果上,每年举办的展演则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文荃、煦风诗集汇聚了优秀学生作品,在非遗与民俗方面,则有非虚构写作的传统小故事。

周凤玲副院长发言

针对周凤玲副院长提出的创意写作方向毕业设计问题,广外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林炜娜介绍了培养方案:创意写作方向的大四学生可以选择以毕业创作(如小说、非虚构作品、剧本等)或毕业论文作为毕业条件。并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校外业界专家联合指导),确保学生获得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支持。广外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朱志刚补充,这一方案是在原先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特色化设计。毕业创作需学生提交作品并附创作谈(阐述创作理念与技法),其学术规范与毕业论文等值,形成"创作+学术"双维培养模式。我院周凤玲副院长高度评价该方案创新性,表示将参照广外经验,从作品类型、标准制定及导师机制建设等方面改进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广外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林炜娜发言

广外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朱志刚发言

广外创意写作的建设依托多平台课程体系实现特色发展,而我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本科院校,需紧扣社会需求构建人才输送机制。为培养能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人才,孙立院长认为创意写作的核心首先应是创意,即如何通过具体的工作方法,如头脑风暴等进行写作的构思。其次,传统汉语言专业中的基础写作、公文写作体系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此外,孙院认为应加强新兴文体的研究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推文、各类文案、广告策划、短视频剧本等文体的写作。孙立院长进一步指出,创意写作专业培养人才不单指文学创作领域,应多关注时代新兴的文体,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应是大众的,是适合各行各业需要的。

孙立院长发言

随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双方教师互相针对创意写作学科建设,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展开交流。

创意写作中心苟志和老师与广外创意写作专业教师何少轩交流

活动尾声,广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谢秀兰与孙立院长互赠纪念品。会后,与会师生在广外创意写作中心会议室内合影留念。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向我院赠送自编创意写作教材

此次交流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是灵感的碰撞——广外多年深耕的创意写作体系的经验,为我院创意写作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新灵感。相信随着双方未来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一定能够携手共筑双方创意写作方向的新未来。

文字 | 黄懿旻 罗茜 代倩

图片 | 潘煜程 陈妍熹

排版 | 廖诗敏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杨南岳 陈节 许洋洋

终审 | 杨乃杰

【返回】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 一号教学楼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020-61787351(学工办)


© 广州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