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又是世界读书日,在这致敬文字力量、唤醒阅读热情的特别日子,我们在新综合楼609创意写作中心,顺利举办了第一期学生原创作品讨论会。本次讨论会由翔翼文学社指导老师刘涵玉老师主持,创意写作中心苟志和老师、杨南岳老师出席。参与本次改稿会的同学有:冯子殷,罗茜,陈妍熹,苏莉雅,麦奕瑶,邓智源,钟沂霖,陈晓琳,陈东阁。本次讨论的作品分别为中篇小说《野坟》(32068字)、短篇小说《苦旅》(7361字),作者均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

在讨论会开始前,刘涵玉老师希望大家可以自由表达,无需拘束或忧虑,也希望作者珍惜机会,带着“强心脏”听听读者的反馈,提升创作能力。
讨论会历时两个半小时,大家畅所欲言,犀利评论,有精彩的对谈与交锋。两位作者谦逊也坦诚,气氛友好、包容、平和。老师们或联系中外佳作与自身写作经历,谈论人物、主题、情节结构的联系,或基于小说叙事理论,在技巧上给予我们指引。快来一起回顾一下吧~

关于罗茜中篇小说《野坟》:
作者首先分享了创作理念,重点阐释语言策略、人物塑造及叙事手法。
八位同学就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细节处理、方言运用、主题表达展开讨论,也谈到了客家话等方言融合带来的阅读困难、情节结构散文化等问题。建议作者优化情节衔接,以确保阅读起来更加自然。
作者给予回应,反思人物的符号化特征与功能,承认对民俗背景和方言的处理有待提升,阐释了“野坟”与“欲望”的主题联系,如何以电影镜头思维设计叙事结构。
苟志和老师很欣赏作者的语言才华与写作能力,肯定了作者的民俗书写与对古籍的挖掘,关注到作品的疫情背景,也分享了自己近期的创作经历。苟老师提醒作者,“野坟”与“欲望”的主题联系稍显浅显,也并未在作品中有很好的展现,需深化主题。人物语言需凸显个体特征,同时更好利用民俗背景,在叙事结构上进行取舍。
刘涵玉老师肯定了作者的方言使用和叙事野心,指出其对客家话的运用可以更准确。同时,提醒作者思考人物小传式的段落对情节结构的影响,思考“我”与“柿”相遇、知晓并串联这许多事情后要做什么?即,叙述者如何更好地参与并推动叙事。
杨南岳老师认为作者作为大二学生,第一部中篇小说能有这样的呈现,已经很难得。杨老师摘取部分段落,基于小说叙事理论,与作者探讨了叙事过程中如何平衡写作者与叙述者的声音,认为小说叙述视角的使用还不够成熟,视角转换稍显生硬。


关于邓智源短篇小说《苦旅》:
作者分享了自己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及国际局势影响,创作这部小说的心路历程,并谈到了作品最开始是散文而后才改成小说,总结了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场有两位同学非常喜欢这篇小说。其他同学肯定语言功底与沙漠的风景描绘,但就背景设定与人物的立体性上提出问题,指出作品偏离了“苦旅”主题。同时提出困惑,即我们能否书写其他族群的故事。
苟志和老师回应了同学们的问题,肯定了作品的语言与叙事,同时也指出作品内核有待挖掘,认为文学更应聚焦人的问题,描摹人的情感。如果作者愿意继续探索,不妨多读优秀类型作品,探索更好的创作方式。
刘涵玉老师肯定了作者的叙事功底与知识储备,但也认为人物动机模糊、叙事动力不够,情感表达较为单薄,鼓励作者继续探索。
杨南岳老师认为作者选题大胆,肯定了作者的空间书写与表现力,也表达了对作者提到的电影的喜欢。


由两篇学生作品说开去,师生谈到了鲁迅的小说结构,林棹《潮汐图》的方言使用,契诃夫小说的细节,三岛由纪夫《仲夏之死》的情节与主题,类型文艺作品《沙丘》的对白,《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世界观等。
路漫修远,我们将上下求索!
文稿 | 彭嘉丽 刘俊亨 田思浩 刘涵玉
图片 | 冯子殷
海报制作 | 刘妃
排版 | 黄羽娟
排版整理 | 廖诗敏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张嘉伟 代倩 车丽娜 吕霞飞 蔡培君 许洋洋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