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当这句词在耳畔响起,一幅激昂壮阔的出猎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2025年3月17日下午,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成员们在指导老师李彦仪老师的带领下,满怀热情地走进从化区善施学校,开展一堂趣味横生的古诗词课堂,引领小朋友们一同感受苏轼用词的精妙之处,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

本次的小老师是来自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龙幸瑜同学。本节课,我们将跟随小龙老师的脚步,亲身体验这场豪情万丈的密州出猎,探寻苏轼字里行间蕴藏的渴望为国效力的热忱。

学习这首词之前,小龙老师以一个轻松有趣的问题开启了课堂:“同学们,大家对苏轼都有多少了解呀?”话音刚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眼神中充满了分享的热情。有的同学自信满满地说:“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还有的同学快速抢答:“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经过简短的课堂导入,小龙老师带领同学们正式走进了今天精彩纷呈的古诗词课堂。

课堂伊始,小龙老师引领同学们仔细分析词的题目——《江城子·密州出猎》。她耐心地讲解道,“江城子”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律、曲调等形式要素;而“密州出猎”则是题目,点明了这首词所描述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题目深入剖析,同学们初步了解到,这首词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大场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同学们认识了这首词里的生字后,小龙老师开始带领大家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词。同学们的声音起初还有些稚嫩,但随着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他们逐渐沉浸在诗词的韵律和情感之中,声音也越来越洪亮、越来越富有感染力。

随着课堂的深入,小龙老师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的背景故事。原来,苏轼当时虽遭贬斥,身处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懈怠,反而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火焰。尽管他感慨自己“鬓微霜”,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情感并不消极。

小龙老师接着说道,苏轼被贬密州期间,生活条件远不如从前,可他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自怨自艾上。在密州,他积极体察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当地百姓遭遇旱灾,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求雨;为了整顿治安,他还亲自组织打猎活动,既能震慑盗匪,又能鼓舞民心。这些经历,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也让他的词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国的担当。

此时,小龙老师的声音愈发激昂,她说道:“同学们,你们看,苏轼在困境中都能心怀天下,为国家和百姓着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困难,又怎能轻易放弃呢?”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神里透露出对苏轼的敬佩。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小龙老师向同学们解释,苏轼借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像古人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希望朝廷能早日把自己召唤回去,让他能在战场上一展身手,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苏轼这种昂扬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江城子·密州出猎》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传承。在这短短几十字中,我们品味到了苏轼的才情与广阔胸怀,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此次古诗词课堂的学习,小龙老师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苏轼那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情怀,更让他们明白,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需要像苏轼一样,拥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勇敢地寻找突围之路。

小老师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来自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龙幸瑜,非常荣幸能来到善施学校为同学们授课。这次教学历程让我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和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深入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并将作者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字 | 龙幸瑜(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陈薇姗(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陈薇姗(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廖诗敏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李彦仪 杨乃杰 陈节 许洋洋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