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队在崔静娜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从化区流溪小学开展古诗词课堂活动。本次课堂的授课小老师是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雨馨同学。让我们跟随她的步伐,一同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感受唐代底层百姓的心酸与无奈。

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小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带同学们简单地回顾了关于白居易的基本文学常识,同学们回答得非常迅速且准确,课堂的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随后,小李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烧炭制作过程的视频,以此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观看过程中,同学们注意到烧炭时四周浓烟滚滚,由此便能理解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的描写,这显然是长期烧炭被烟熏火燎的结果。

通过视频的引入和对生活常识的讲解,同学们对诗歌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卖炭翁》是一首短篇叙事诗,小李老师以时间、地点、人物为线索,带领同学们逐字逐句地赏析诗歌。诗歌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宫市,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以烧炭为生、衣衫单薄的老翁。

期间,小李老师让同学们从诗句中找出卖炭翁从拉炭进宫市的过程,并探讨这个过程大概用了多长的时间。有细心的同学举手回答说,根据“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这几句诗来看,时间的变化顺序是从:夜—晓—日已高。换而言之,卖炭翁从进城到卖出货物,是从半夜凌晨一直忙到中午。

通过这个时间变化的顺序,同学们对卖炭翁的辛劳有了更深的体会。小李老师在此基础之上,又带同学们分析了诗歌中的对比手法,例如:“一车炭,千余斤”在钱贵绢贱的条件下,只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可怜身上衣正单”,却 “心忧炭贱愿天寒”等等。

课堂逐渐接近尾声,小李老师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总结了这首诗所反映的主题,加深了同学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题材的理解。在课堂结束时,小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日后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要培养问题意识,从细微之处入手,多提问、多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给小朋友们讲授古诗词,兴奋之余又觉得有些紧张。在这次授课实践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点是,小朋友们远远比我意料的,要有主见,有想法。
作为小老师,我能做的,不仅仅是给他们传授知识,上好每一堂课,更多的是应该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大胆地去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希望在日后再次走上讲台时,我不仅能给小朋友们讲授课程内容,还能引导他们对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表达。
文字 | 李雨馨(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郑雪琼(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郑雪琼(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许倩愉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崔静娜 杨乃杰 陈节 许洋洋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