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同学们在指导教师钟依琼的带领下,前往从化区流溪小学开展了一节兴趣盎然的非遗课堂。今天上课的小老师是来自23级汉语言一班的彭怡洁。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彭老师的脚步,探寻潍坊风筝背后的非遗故事,感受那份与风共舞的奇妙与自由吧!
课程伊始,小彭老师以一句优美的诗句作为引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随后,小彭老师亲切地询问大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放过风筝?你印象中的风筝有哪些图案呢?”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兴奋地讲述着自己与风筝的趣事,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潍坊风筝的独特魅力,小彭老师精心准备了一段潍坊风筝节的视频。屏幕上,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翩翩起舞:有的如巨龙腾飞,气势磅礴;有的似彩蝶翩跹,轻盈灵动。小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那份自由与快乐。
在介绍潍坊风筝的起源时,小彭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两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斗笠说与帆船说。斗笠说认为,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为了传递信息,将信息写在斗笠等轻便物体上,然后利用风力将其送上天空,以此达到远距离传递消息的目的。而帆船说则认为,风筝的发明与古代人们观察帆船在风中的航行原理有关,他们受此启发,发明了风筝这一娱乐与通讯工具。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风筝起源的认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
接下来,小彭老师带着大家穿越历史的长河,回顾了风筝在历史上的辉煌时刻。楚汉之争时,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军事侦察,为刘邦的军队提供了宝贵的情报;而在侯景之乱中,风筝更是成为了人们传递求救信号的重要工具。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彰显了风筝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人物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潍坊风筝以其种类繁多、造型独特而著称于世。小彭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几种最具代表性的风筝类型: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和桶形风筝等。每一种风筝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飞行特点,它们在空中舞动时,就像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最后,小彭老师结合视频向同学们介绍风筝制作的各个环节:扎、绘、染、放,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小朋友们看着视频中匠人们熟练地将竹篾绑扎成骨架,再将彩绸裁剪、缝制、装饰成美丽的风筝面,不禁发出阵阵惊叹。通过这一过程,他们不仅了解了风筝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随着课程的结束,小朋友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喜悦离开了教室。相信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他们不仅领略了潍坊风筝的非凡魅力,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此次潍坊风筝的学习之旅,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一同努力,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瑰宝吧!
大家好,我是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汉语言文学1班的彭怡洁,是本次非遗系列课堂的主讲人,本节课主要为大家介绍了潍坊风筝的起源,历史,类型和制作过程,希望小朋友们能在今天的非遗课堂中对潍坊风筝有更深刻的了解,进一步走进非遗文化并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这次授课过程中,因为有了上次课堂的经验,以及各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与鼓励,我变得自如了许多。在讲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热情,在课堂中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并及时的给我课堂反馈,看着这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和举的高高的小手,我想我也逐渐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同时在授课课程中我也体会到,将脑中的知识掰开揉碎向同学们清晰的讲解,把控课堂节奏是有一定难度的,未来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回顾在流溪小学授课的过程,我感慨万千,能够跟孩子们一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是我的荣幸,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用更为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快乐。最后,我衷心的希望流溪小学的同学们能够学业有成,天天开心,期待下次见面!
文字 | 彭怡洁(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沈嘉丽(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刘雨薇(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陈晓盈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钟依琼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