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同学们在钟依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从化区的流溪小学,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妙趣横生的非遗课程。
此次为流溪小学的小朋友们带来“漆扇之美”主题课程的主讲老师是来自文学与传媒学院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龙幸瑜同学。让我们跟随小龙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景泰蓝的色彩世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吧!
小龙老师在课程伊始,通过提问景泰蓝名字的由来复习景泰蓝的理论知识,又向同学们提问实践所需要用到的材料,既带同学们回顾了上节非遗课程的内容,也为本节非遗景泰蓝的实践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制作景泰蓝发饰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并播放有关制作视频让同学们对制作流程有更多的了解。小龙老师采用“角色互换”的小游戏来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同学们加深了制作景泰蓝发饰的过程,同学们纷纷积极举手回答。
实践制作环节中,拿到分发的景泰蓝发饰用具,同学们开始了自由创作。大家利用调色盘细致调配颜色,闪粉作为底色,亮油则为作品增添光泽。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色彩搭配,有人选择柔和的淡雅色调,有人则大胆尝试强烈的对比色,桌上逐渐堆满了各具特色的发饰作品,整个过程仿佛是一场与非遗文化对话的美丽仪式。随着每一层亮油的叠加,发饰成为了一件同学们专属的艺术品。
小龙老师邀请同学们进行制作感受的分享,并引导同学们积极、大胆展示自己制作的发饰成品。同学们经过此次景泰蓝发饰制作的体验后,对非遗之美有了更多的感受,积极分享感悟:“透过手中的发饰,我们感受到了亲手进行艺术创作的魅力以及景泰蓝发饰色彩碰撞带来的美妙。”最后小龙老师用景泰蓝发饰引出“今天的景泰蓝发饰体验,是对古老技艺的一次致敬;而未来,我们不仅仅要保护非遗更要传承其精神与文化内涵”。本次非遗课程就在同学们欢乐的笑声和明媚的笑脸中顺利结束。
从景泰蓝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亲手实践,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段充满创意和探索的旅程。每一件景泰蓝发饰不仅是手工艺的结晶,更是传承千年文化的象征。通过亲手制作,同学们领略到了那美妙的色彩碰撞、充满光泽感的亮面以及每一道工艺的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非遗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力量,更让中华儿女与历史产生了深刻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创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将这份美丽与珍贵一直延续下去。
文字 | 刘雨薇(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郑雪琼(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杨浩瑶(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吴雪敏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钟依琼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