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从剧院舞台的艺术创作者,到校园讲堂的知识传播者;从话剧角色的塑造者,到莘莘学子的引路人。身份的跨越,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传递,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融入到教学和学生的培养当中,只因那份热爱。
于妍老师在来到广州南方学院承担起教学工作责任以前,曾是一名活跃于广东省话剧院的艺术创作者,她既是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话剧演员,也尝试过导演、编辑各个领域,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艺术创作者。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广东省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创排了大型话剧《花好月圆》,于妍老师担任该剧的女一号林家宝。话剧以一个西关小馆为缩影,映照出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化,于妍老师在这一工作历程中可谓充满挑战与坚韧。当接到这个重要角色时,时间紧迫的压力如影随形,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融入角色,理解剧本的深刻内涵。四十年风雨磨砺,随着"林记"从路边摊发展成岭南特色美食店,于妍老师饰演的林家宝也经历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一个角色在一部剧中从16岁演到60岁,巨大的演出难度,工作上的压力让身体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运行,平日里日益积累的那些小问题,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全部猛烈地爆发了出来,所有的工作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来接受手术治疗,给她带来额外的困扰,但心中那份对职业的热爱,让她没有丝毫退缩。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她也成功战胜了心中的恐惧,专心地投入话剧工作中,日夜钻研剧本,揣摩角色的每一个细微情感变化,通过不断地排练来提升表演的精准度。在排练场上,她全情投入,与导演和其他演员积极沟通交流,力求呈现最完美的演出效果。最终,她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收获了瞩目的成功。
这一任务繁重且时间紧迫,于妍老师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伤病,更要全身心投入至角色塑造之中,在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却以对话剧工作的满腔热情和那份心中的那份毅力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在一次次的汇演中收获了鲜花与掌声,在第三届华语戏剧盛典中,接过了自己的偶像——著名作家刘震云老师亲手颁发“最佳女主角”的荣誉称号。这段经历不仅彰显了于妍老师在台上光芒四射的高光时刻,更是对她在幕后为角色塑造倾注无数心血与汗水的深刻肯定与高度认可,同时加深了于妍老师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让她对艺术的爱更加炽热。
在大学期间对电影学的深入钻研,以及在话剧院积累的剧本创作实战经验,赋予了于妍老师在创作领域深刻的见解与丰富的经验。如今,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于妍老师,能够巧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特长融合在一起,以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融入到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她热切期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选择新闻学这一专业的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引领他们走出在新闻学创作方面的迷茫与陌生,让他们在这一领域里更加自信地前行。
于妍老师在谈及新闻学这一专业时,她深刻洞察了当前信息爆炸的大时代背景,明确指出我们正置身于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交汇点,时代的步伐从未停歇,浪潮滚滚向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强调,对于身处这一时代的同学们来说,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方面,她尤为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多元化发展能力。于妍老师认为,多元化的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在新闻学领域走得更远,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开辟更多的可能性。她鼓励同学们不要将自己的专业视野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框架内,而是要在学习生活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接触和尝试新事物。于妍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能,以此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于妍老师着重强调了十二个字:“尊重传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告诫学生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以事实为依据,不盲目跟风,不轻易被一时的流量所迷惑,从而忘却初心。对于即将步入新闻工作领域的学生,于妍老师建议,他们不仅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应广泛听取来自老师、前辈及长辈们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她鼓励学生们多与这些经验丰富的人交流,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真正用心去感受新闻学的魅力。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或许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并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对于走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广大青年而言,于妍老师寄语他们:当问题如山峰般矗立在眼前,逃避只是脚下的流沙,唯有勇敢面对,才能成为攀登高峰的勇者。于妍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告诉记者:“我刚成为老师的时候,对于电脑操作与课件制作都尤为陌生甚至感到恐惧,看到有操控电脑什么的真的头都大了。”但如果始终原地踏步,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选择远离或逃避挑战,那么人生就难以迎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与发展。当困难向于妍老师发起挑战时,她选择了勇敢面对,努力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从最初的电脑小白,到后来能够独立制作出精美且实用的幻灯片,这一转变不仅是她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言传身教、勇于突破自我的最好体现。
在当今优胜劣汰竞争尤为激烈的现实环境下,于妍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尽心尽责,扮演着类似一个唠叨母亲的角色,将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学生们。她常说:“即使面对的是一群已经成年的学生,我仍会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并将自己积累的社会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于妍老师回忆起一次学校招聘活动,当时只有那位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经验铭记于心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学生,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成功赢得了宝贵的工作机会。这个教学案例不仅进一步坚定了于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让她亲眼见证了学生们在正确引导下所展现出的巨大成长潜力。
2024年,于妍老师不仅承担了文传学院新闻专业的课程教学,更担任了文传学院实践团队紫阳戏剧社的指导老师。这个夏天,一群来自文学与传媒学院紫阳戏剧社的青年在于妍老师的引领下带着原创话剧《飞鸟与鱼》,满怀激情地走进国家级专业性舞台,并荣获特别优秀剧目奖,在聚光灯下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于妍老师提及话剧创作需要以“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为宗旨,而这部原创话剧《飞鸟与鱼》正是取材自《与妻书》。在现如今的文化发展大背景之下,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感受民国时期新青年们满腔的爱国热情尤为重要,青年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投身于那些旨在让民族未来的太阳重新焕发光芒、冉冉升起的伟大事业之中。这正是当今同学们,当下的年轻人所亟需的精神与信念。这也是于妍老师一直渴望并能持续传承下去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美德体现,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骨气与风骨。
接手紫阳戏剧社的指导老师后,于妍老师深深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戏剧的执着追求和真挚热爱。她看到同学们在排练中不辞辛劳、全情投入,为每一个细节的完美而反复推敲、不断磨合。这种精神状态让于妍老师深感欣慰,也让她更加坚信紫阳戏剧社必将拥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在于妍老师对话剧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她着重向学生们指出:话剧的展演必须包含能够触动观众共性的关键元素。而在话剧《飞鸟与鱼》中,最能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莫过于其高潮部分。这部话剧在我们学校历经多次试演,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观看到尾声时都会感受到一股热血沸腾的激情,这恰恰从侧面证明了该故事已成功引发了观众的深度共情,使大家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这正是这部原创话剧的独特魅力所在。
出于对戏剧的热爱,一群非科班出身的同学汇聚一堂,共同为筹备话剧演出而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于妍老师凭借自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丰富经历与深刻感受,从话剧改编的初步阶段到排练、试演直至正式演出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紫阳戏剧社的同学们无微不至的指导。她不仅引导同学们深入研读剧本,帮助他们真切地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还亲自示范如何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塑造人物形象,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生命力。于妍老师强调,要用最饱满的情绪去演绎角色,这样才能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她耐心地纠正同学们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确保他们在舞台上能够呈现出最佳状态。除了专业技能的指导,于妍老师还非常注重培养同学们对戏剧的热爱和执着精神。她鼓励大家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为紫阳戏剧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于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成长为了一支默契配合、充满激情的戏剧团队。
借着入围“第七届金画眉戏剧展”这一难得的契机,在于妍老师的引领下,紫阳戏剧社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个团队在比赛中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社团成员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和自信,提升了专业技能,增加了凝聚力。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戏剧的美丽,用情感去演绎角色的内涵。这些经历为他们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全方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到未来,紫阳戏剧社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有了像于妍这样充满热情和专业知识的老师带领,无论是紫阳团体发展还是个人的自我提升,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要保持这份对戏剧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美好的未来必将以绚丽多彩的姿态缓缓向他们走来。
在同学们眼中,于妍老师是一位兼具专业素养与独特魅力的老师,她既是同学们求学路上的良师,也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
紫阳戏剧社学生何家乐同学说道,于妍老师以声传教,在同学们进行话剧排练的工作中,对他们的语言表达、情绪和肢体表达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在舞台上向话剧社的同学们亲自演示与指导,更多地注重细节的把握,帮助学生们提升舞台上的表现力与情感渲染力,使他们在话剧表演方面有新突破与感悟。
紫阳戏剧社学生冯春茹同学说道,于妍老师在指导话剧工作进行中,对于情绪的饱满度和剧情的跌宕性最为重视。她致力于引导学生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感受相关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投身于对角色的塑造,在舞台上的展现更加的游刃有余。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在于妍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无论是在话剧指导中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于妍老师始终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她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在用心点燃学生内心对知识、对艺术的热爱之火。这份热爱,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炬,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于妍老师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前行,永不止步。
文字 | 卢巧莹(蓝鸟通讯社)
图片 | 梁锦渊 陈广杰(蓝鸟通讯社)
排版 | 蔡秀伶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陈节
终审 | 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