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广州南方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同学们在刘涵玉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走进从化区善施学校,开展了一场充满诗意的古诗词课堂。

本次为同学们授课的小老师是来自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4班的温鑫怡同学,她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领小朋友们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他们一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课堂伊始,小温老师以轻松的口吻引入主题,讲述了李清照的少女生活。她提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才情出众,她的诗词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梦令》便是她少女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诗意。小温老师的讲述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溪亭边嬉戏的少女,感受到了她无忧无虑的快乐。

课堂现场
在介绍《如梦令》的词牌名时,小温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词牌吗?”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接着小温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梦令”的来历和特点,让小朋友们了解到词牌不仅是诗词的调子,更是韵律的体现。这一互动式的讲解不仅拓宽了小朋友们的知识面,还让他们感受到词的魅力与深奥。

课堂现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小温老师用柔和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带领孩子们朗读《如梦令》。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朗读声越来越整齐,也越来越有感情。在个人朗读环节,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每个孩子都渴望用自己稚嫩却真挚的声音诠释这首词作。在小温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逐渐领悟到诗词的节奏与情感,感受到这首词的韵律之美。

课堂现场
随后,小温老师逐字逐句地讲解了诗词中的重难点字词,帮助孩子们理解整首词的含义。她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化的语言,让孩子们轻松理解了“沉醉”“兴尽”“争渡”等词的意思。她还引导孩子们结合上下文,理解整首词的意境。从“常记溪亭日暮”的悠然自得,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外之喜,再到“惊起一滩鸥鹭”的猝不及防,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词人的情感变化。这一环节大大培养了学生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堂现场
接着,小温老师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出《如梦令》中的画面。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发言,各自描述他们想象中的一幅幅唯美的画卷,描绘之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在小温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尽情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日暮时分少女在溪亭自由游玩的场景。有的小朋友描述了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面,有的孩子讲述了少女们在藕花丛中嬉戏的场景,还有的孩子描绘了鸥鹭被惊起时的壮观景象。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仿佛能实现与古人对话,深刻领略李清照词的魅力。

课堂现场
课堂接近尾声,小温老师巧妙地带领学生们重温了《如梦令》的意境。她以细腻的讲解将词中的意象一一呈现:夕阳映照下的溪亭、盛开的荷花、惊起的鸥鹭群等等。通过小温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这些意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卷。在小温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不仅深刻体会到词作中蕴含的愉悦情感,更领悟到中国古典诗词"诗画一体"的独特艺术境界。

课堂现场
通过本次精彩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堂学习,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诗词的浓厚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希望在今后的诗词课堂,同学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爱上古诗词。

集体合照
课堂小采访:
问:词里提到 “惊起一滩鸥鹭”,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李清照,看到一大群鸟突然飞起来,你会有什么反应?是害怕还是觉得很有趣呢?
答:我觉得词中描绘的画面很壮观、很美,我的反应会是沉浸之中,不想回家,想一直呆在那里欣赏。

老师询问学生教学情况
问:《如梦令》以 “醉” 为词眼贯穿全词,这种 “醉” 除了表面的饮酒之醉,还蕴含了哪些深层的情感或人生体验?
答:除了饮酒的醉,还有欣赏美景、自由自在玩耍的愉悦之情,表达词人对美丽景色的不舍和珍惜当下的乐观之情。

老师询问学生教学情况
小老师心得:
大家好,我是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22汉语言文学4班的温鑫怡,是本次古诗词课堂的主讲人。在这次教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与教学的乐趣。这首词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词人李清照少女时期的欢愉时光,读来令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美丽的溪亭旁,感受着那份纯真的快乐与自由。
在讲解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品味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比如,“常记溪亭日暮”一句,我引导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那片宁静的溪亭旁,看着夕阳西下,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逐渐走进了词中的世界,对词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也让我知道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有的描述了美丽的荷花在夕阳下的摇曳生姿,有的讲述了鸟儿在枝头的欢快歌唱,还有的描绘了少女在溪亭中嬉戏的场景。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
这次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古典文学教学的魅力与挑战。一方面,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古典文学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这给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他们建立起与古典文学的情感联系。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为同学们讲解古诗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文字 | 王慕华(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图片 | 杨浩瑶(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 | 杨浩瑶(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洪堃玲
执行编辑 | 林静思 林雅漪 黄健聪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刘涵玉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