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宛如一缕清冷的月光,穿透历史的尘埃,洒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它是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卷,以清幽的笔触,绘出诗人在黄州岁月中的孤独与坚守。在这首词中,苏轼以孤鸿自比,于寂静的庭院中徘徊,似在诉说着内心的无奈与倔强。那弯弯的缺月、疏疏落落的梧桐,以及那惊起又回头的孤鸿,无一不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他以词为舟,在命运的波涛中寻觅超然,于寂寞沙洲之上,坚守着不屈的灵魂,让后世读者得以窥见他那颗在困境中依然熠熠生辉的心。
4月14日,文学与传媒学院语言文字服务团队的成员们,在李彦仪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从化区善施学校,带领孩子们踏上解码苏轼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的诗词航程。

本次的小老师是来自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游思怡同学。接下来就让我们紧跟小游老师的步伐,一起感受苏轼精神世界。

课堂伊始,游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幅与黄州相关的图景,生动地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生活场景。同学们的目光瞬间被这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画面所吸引,纷纷沉浸在对黄州岁月的遐想之中。游老师巧妙地引导同学们回顾苏轼的生平经历,从“乌台诗案”的坎坷到黄州贬所的四年时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知人论世环节,游老师通过动态地图,清晰地展示了苏轼从京城到黄州的流放轨迹,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他的人生转折。当游老师讲述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细节时,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他在孤独中坚守,在困境中创作的背影,不禁为他的坚韧与豁达所折服。

随后,课堂进入了诗词导读环节。游老师播放了一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诵读视频,让同学们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中,初步领略到这首词的韵味。接着,游老师带领同学们逐字逐句地品读诗词,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清冷夜景,到“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孤独徘徊,再到“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无奈与坚守,同学们在游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体会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在诗词赏析环节,游老师引导同学们找出词中的意象,如缺月、孤鸿、寒枝、沙洲等,并通过这些意象,让同学们感受到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游老师还巧妙地设置了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词的下片是否真的只是在描写孤鸿,从而引出对苏轼人生经历的深入探讨。同学们在思考与讨论中,逐渐领悟到苏轼在孤独中坚守自我的高尚品质。

课堂的最后,游老师以一段深情的总结收尾:“苏轼在黄州的岁月,虽孤独却充满力量。他以笔为剑,以词为舟,在困境中寻得超然。同学们,我们也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守初心,不畏艰难。”游老师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的心灵。

本次课堂不仅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内涵,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老师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来自 22 级达人中文班的游思怡,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善施学校的讲台上为同学们授课。这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教学实践,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且珍贵的经历。在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从容。与第一次授课时的紧张不安相比,这次我更加自信地与同学们互动,课堂氛围也逐渐变得轻松活跃。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每一次提问,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并给出精彩的回答,他们的思维活跃、理解力强,让我深感欣慰。同时,课堂纪律也非常好,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期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站在讲台上,既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也不辜负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和期待。
课后采访
1、课文中苏轼选择用孤鸿比喻自己,如果是你,你会用哪一种意象来表达孤独感?为什么?
A同学:我会用月亮,因为在中国传统意象中月亮这个意象常常表达思乡之情。

2、苏轼在词中展现了一种寂寞却清高的心境,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如果你感到孤独,你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吗?
B同学:我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并且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苏轼高尚、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图片 | 刘雨薇(语言文字服务团队)
排版整理 | 蔡秀伶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周凤玲 李彦仪 杨乃杰 陈节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