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上午,桂林学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杨杰夫教授、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锴副教授、数字出版专业负责人利求实副教授、新闻学专业负责人谭子龙副教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负责人陈璐副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任教师魏莉讲师、实验室负责人吴瀛苗老师等一行到我院调研交流。参与此次交流会的有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孙立教授、副院长游鸽博士、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胡美香教授、新闻与传播系专任教师刘乐副教授、行政办公室主任潘静老师等数十位教师。本次交流会旨在探讨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特色凝练、实训室建设等问题,共同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交流座谈会在新综第二会议室举行,会议由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胡美香教授主持。

交流会伊始,孙立院长首先对桂林学院教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学院自2006年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与人才培养成果。他提出,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专业是我院最早建立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6年,学院增设了网络新媒体专业,为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文传学院的毕业生在实践和就业领域表现出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学生的毕业去向涵盖了广州市的主流媒体、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其中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媒体机构的骨干力量,这彰显了学院在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就。接着,孙立院长提到,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虚拟技术的发展,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网络新媒体专业与新闻学专业相互支撑,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生态。新闻学专业已从为传统媒体服务转向新媒体服务,而网络新媒体专业则在技术层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孙立院长也指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师资结构和专业建设方面仍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最后,他强调,学院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继续深耕专业应用化特色发展之路,输送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社会责任感强的新兴传媒人才。

胡美香主任向桂林学院的教师代表全方位介绍了我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具体情况。她指出,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指导理念,对课程架构进行调整,从育人导向、融合培养、求真务实、特色兴业四个角度,制定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她着重指出,我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和教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专业构建了“基础+方向+实践”的三维课程架构,即基础课程涵盖数字多媒体创作、传播学、摄影摄像等核心内容;课程方向聚焦用户研究、产品管理、AR/VR开发等前沿领域;同时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专业创新性地采用“新文科+新工科+新商科”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设立了“产品设计与运营”和“数智媒体与人工智能应用”两大特色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化与特色化。在教育成果方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团队成功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多项;专业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桂林学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杨杰夫教授对我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杨杰夫教授介绍了桂林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转型与发展,强调两院在专业建设上高度契合,也期望与我院一样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人文学科,强调就业导向和市场调研,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布局,完善实验实训室设施,赋能桂林的产业发展。

随后,杨杰夫教授一行前往南方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虚拟演播厅、摄影棚、网络直播间、VR/AR虚拟现实培训室进行实地参观,并就工作坊运行机制、课程设置、协同育人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桂林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锴副教授对我院将新媒体运营和直播行业最新需求带进课堂,以各项新媒体项目作为实践抓手,带领学生进行新媒体运营实操的做法给予高度赞赏,表示我院学科建设工作特色鲜明、积淀深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并希望两校增进交流,共促发展。

此次交流座谈会为双方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深化了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对话,促进了教学理念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为双方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创新课程实践、壮大师资队伍、提升培养质量等举措,双方将增强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共同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文字 | 车丽娜
图片 | 陈涛 揭爱珍 韦义 梁绮庭 陈泽琪
排版 | 吴雪敏
执行编辑 | 马晓晴 麦妙诗 廖诗敏
责任编辑 | 代倩 蔡培君 吕霞飞 许洋洋
终审 | 杨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