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大疫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 ‖ 文学与传媒学院主题团日活动记录(一)

时间:2020-03-10
  前言
        面对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文学与传媒学院17级汉语言2班团支部积极响应上级决策部署,开展“大疫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 线上主题团日活动,目的是培养团支部成员们的大局意识,正视自己的“战士角色”,拥有一定的“战士素养”,在思想上、行动上都进入“战时状态”。
        17汉2团支部成员们齐齐行动,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和武汉人民加油打气。


活动形式
        本次网络主题党团日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微信、 QQ上传达学校在延期开学期间的相关政策,进行疫情知识普及,凝聚青年学子共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二是征集创意作品,包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主题宣传海报设计征集、“战‘疫’之声”网络征文活动等。

开展情况
        1、聚焦疫情新发展,学习普及新知识。
        团支部联合班委在QQ群、微信群进行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科普性学习,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及感染其之后的症状,分享防疫小知识如介绍中国疾控中心编写的疾控指南、提高口罩利用率的方法;进行疫情动态新闻传送,帮助支部团员及时了解疫情最新情况、掌握疫情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支部成员积极向亲朋好友传播正确的疫情信息及防疫知识。本次团日活动让团员们正确认识了新型冠状病毒,学会了正确防疫、科学防疫的知识及技巧,提高了防疫意识。
        2、根源杜绝病毒传播,健康打卡我们在行动。
        为响应学校号召并完成学校下达指令,本支部全体成员以每日编号报平安的方式,向组织汇报自身身体状况。
        3、做好寒假部署,停课不停学。
        积极组织各团员在假期内做好科学时间规划、劳逸结合、作息规律、提高抵抗力,利用好假期时间提升自我。各团员均纷纷展示出自己周密的寒假计划,涵盖专业学习、拓展阅读、体育运动等多方面,在防控的基础上也不忘提升自我全方面素质。
        4、共抗疫情,我们与武汉同在。
        团支部在开展线上团日活动时,充分发挥了支部团员的特长,各位团员积极创作,力争用一系列富有正能量的艺术作品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充分发挥了新时代青年在面对突发社会问题时的积极作用,在本次疫情面前,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定必胜信念。
(陈朔萱作品)
(鲁晓枫、袁睿、黄一欣书法作品)
        5、心得感想
        ①有黑暗的地方就有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一线有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战士,身着防护服,日复一日地进行紧张而危险的超负荷工作,身上背负着患者的希望、家属的压力、群众的关注……他们以敬业之心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勇敢逆行。——赖妙美《致温暖的逆行者》
        ②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曾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虽然我不能像那些专业的医护人员一样无畏地奔赴一线战场,但身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有责任和能力结合自我的认知正确地将疫情的严重性与应对措施告诉身边的人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保护我的国家。不恐慌也不轻视,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成为我们心理上的口罩,共同战胜疫情。——陈朔萱《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③加缪在《鼠疫》中说道:“要有直面荒诞的勇气,又要有平衡矛盾的毅力;要有反抗超越之举,又要有将爱内化为主体精神之境界。”面对这次凶险的疫情,一位位前线和后方的战士们对待病患无微不至,对待病毒坚韧不屈,一定能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张莹《致敬为抗击疫情奋斗的所有战士》

        致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
        你们是没有铠甲的战士,在人民的危机时刻,你们迎难而上,舍身忘我,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些天,通过网络媒体渠道,我看到了你们过度工作后的疲劳,知道你们正面临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所有人都加入到这场战役中,但与此同时,我更多地看到的是你们打赢这场战役的决心,我们相信你们。哪有什么岁月安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本该与家人团圆的日子,你们忘我地工作,与病毒搏斗,你们是最美丽的逆行者,用自己的付出撑起了一片天。
        病毒是无情的,你们的身体并非“百毒不侵”,我知道在疫情防控任务面前,你们根本没有时间恐惧害怕,但请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们与你们同在。


文稿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17级汉语言文学2班
图片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17级汉语言文学2班
图文编辑:文传学院综合媒体部何奕帆
图文审核:文传学院孟浩老师、杜璐、文传学院综合媒体部陈蓥




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邮编:510970
联系电话:020-61787352

©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8.5